(本文整理自《新青年福音:從少男少女的青澀戀情談起,一個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變得平庸》一期節目,整理人:LamChamSing)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大家好,歡迎收聽新青年福音電台,我是你們的朋友同和君。真的很長時間沒有和大家見面了,可能最近大家看到我的稿件都是一些隨拍的風景素材,畢竟近來大量的時間精力都拿去談戀愛了,我都有了自己的心上人,所以說更新視頻的頻率越來越低了。究其根本,大概是我想要吐槽的,想要表述、傾訴的東西都託付給了她,所以內心就少了很多怨氣和壓抑,就沒有必要發到公眾平台和大家一起聲討了。

但是有一些尖銳的、比較犀利的、深層次的內容,一些內心深處的執念和矛盾,卻沒有那麼容易講清楚,所以希望藉助這個比較私人的賬號來吐露一下自己的心聲。也許這篇文章會很長,會沒什麼邏輯地吐槽很多,啰啰嗦嗦地說很多心裡話,我也不強求會有多少人看到、會有多少人看完——畢竟這只是很主觀的一些東西。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應該是前年吧,一個陰差陽錯的機會,我認識了一個B站舞蹈區的初中小妹妹,她只有十三四歲,屬於那種非常漂亮、非常可愛、非常討男生喜歡的那種類型的女生。如果你是關注我多年的粉絲,一定會經常聽我這個老油條提到一個理論:這些沉魚落雁的女生,往往在性格上尤其極端,而這種極端就會導致所謂的“紅顏禍水”、“紅顏薄命”之類的結局……在現在這麼開放的社會講這些,或多或少會被認作是“歧視”,但現實就是如此,人長得漂亮,到哪裡都鮮有人會為難,久而久之就多情不羈,隨心所欲了;但是所有的放縱就像暗中標好價格那樣,總有一天會反噬回來——原本腆著臉諂媚討好的男人們,在取用完色相之後,便會毫不猶豫地拔🟥無情、轉頭離去……這都是老生常談,而關鍵問題是,這類人對於我這種油膩大叔兼鋼鐵直男而言,基本上是沒什麼交集的了。在沒什麼渣男天賦的我看來,這些人的脾氣真的很奇怪、又偏執、還暴躁,就像有語言隔離一樣,根本沒辦法溝通;又近乎可笑地堅持著自己的那套荒誕觀點:她的QQ空間剛好對我開放,經常看見她前一天和男友秀恩愛,後一天就輸出所謂『學生時代談戀愛都是狗屁』這樣的言論,還“勸誡”各位好友『不要太年輕談戀愛』……總之建議入選『年度迷惑言論大賞』。

好了,玩笑歸玩笑,前一天秀恩愛後一天打臉這個確實說得有些太誇張了,我們還是實事求是一點吧。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我偶然看她在QQ空間官宣了,和一個特別帥氣高挑的男生貼在一起,特別特別親密的樣子,我一看,心裡就在想,呦,你看這男才女貌,那就祝99吧。結果沒過多久,可能一兩個月的樣子吧,就看到她在空間裡發了一則動態,是一篇類似日記那樣的小作文,說實話真的給我看愣了: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由於太驚詫了,我情不自禁地把這條動態分享到頭條號,好多人點讚,還有讀者回復『好溫柔啊』。不知道屏幕前的你,看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對於我而言,應該是十分感慨的了,甚至能夠給出『Galgame一線作者也寫不出的浪漫和感動』這樣的評價。

……我抬起頭,看著那束光的名字……

……那是一種莫大的信仰與鼓勵……

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他向我表白了,那是我夢想的事。

可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想,那被戀愛所感染的成績,那被耽誤的前程,那所有先甜後苦的經歷,我思考了很久,抖著手與淚在手機上拒絕了他,我不想他因為我誤了前程與學習,我希望他永遠優秀。

他不知道,在我不理他的那些日子裡,我的心比他還疼,可我只希望他繼續是指引我前進的那束光,繼續在黑暗中指引我。我和他越好要一起考上同一所高中,在高中裡牽著手閃閃發光,我們都約好了。

我坐在教室裡,聽著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看向窗外,夕陽透過窗戶灑在我的肩上,不偏不倚,那是未來。

『明明是自己最喜歡的那個,明明從那束光裡獲取到了莫大的信仰和鼓勵,可最終的結局還是被戀愛所感染的成績,然後含著淚、用抖動的手拒絕了他,內心卻希望他永遠優秀』……寥寥數筆,不僅道出了她內心的感受,也概括了他們這個群體共同的痛苦與掙扎。『哪怕是在不理他的那些日子裡,心如刀割的自己依然將他視作指引自己前進的那束光,畢竟最後的目的,是在同一所優秀的高中裡繼續手牽著手閃閃發光』乍一聽似乎是那麼回事,但這一切的結局,在作為過來人的我的眼中,卻是早已註定好了的;我想,在那個女生的內心深處,應該也會有著類似抽象的概念,暗示了分離。

——帶我逃吧,在那日落之前

——我獨自一人逃了,迎著光,在那黃昏之後

作為讀者,我真的真的很難過,明明是互相看對了眼的人,最終卻為了“所謂讓對方變得更好”而形同陌路,這真的荒誕而矛盾,漸漸地背離了自己的意志……在我們看來,這個根本不應該發生!如果說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比如說我和我女朋友,剛在一起的時候也許雙方會開啟“戀愛腦”模式,工作業績或許會稍稍下降,但至少我們還是拎得清的,知道如果想要長久的保持關係,就必須在自己的工作上加把勁,鞏固好物質基礎。或許我可以理解為,這些學生之間的戀愛,更多的是為了逃避現實而發起的。在我高中那個年代,尤其是高三那一年,老班對大家逼得太狠,甚至不惜動用冷暴力(現在看來應該可以被歸類為教室PUA了),每天的氣氛都是肅殺而壓抑的,班裡迅速就多了七八對情侶;而這些情侶裡,最終走到最後的(寫這篇文章時還保持關係)只有兩對,諷刺的是,這兩隊couple並不是在高三那段時間才倉促湊對的,其實他們高二就在一起了,而且彼此成績都是全年級前一兩百名那種,學業上根本不掉隊。

所以追根溯源,問題還是出在眼界和認知上,而且是雙方的視野寬度。是否足夠默契?是否足夠堅強?是否願意為了真正喜歡的人正視面前的阻礙,直面困難?這種堅定的意志必須雙方都要有,如果說只有一方想清楚了,只會讓想清楚的那一方更加痛苦:很想幫助對方認清現實,知明正確的道路,但是對方仍然固執己見,我行我素,真的是一種對情感的辜負……哪怕最終兩人抵達了相同的地點,這一路上雙方之間互相留下的傷痕和思想的溝壑也不是那麼容易能夠愈合的,恐怕再續前緣也有很長的路要走了。老話講:『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老天爺給你一個兩情相悅的機會,你卻覺得自己不配,不樂意去爭取,你這不是在褻瀆命運嗎?那以後幸運女神還敢降臨在你的頭上嗎?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說了一大圈,雖然我知道這個女生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同時我為那位優秀的男生表示遺憾,但我還是從中看到了一個奇妙的現象:只有在這種大是大非、特別巨大的情感衝擊之下,他們才能夠寫出能夠打動人、給讀者強烈共鳴的文字。比如『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被恋爱所感染的成绩』之類,這些文字真的絕了,這種言語一般情況下寫不出來,只有是達到了某種情感閾值,類似之前提出的“精神極限論”(註①),作者只有達到了那個層次,才能夠“哇”一下子茅塞頓開,有那種靈感。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同時也不知道他們從哪裡來……就很神奇,你知道嗎?但這同樣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我們既不願意去看到一個人歷經千辛萬苦、飽受磨難、被情感折磨得體無完膚,但同時,我們又無比地發自內心地、虔誠地去追求這樣的一種在經歷這種困苦磨難之後才能寫出來的文字。在人類的文明發展長河之中,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用一生去祭奠少年春江花月事的曹雪芹,最終肝腸寸斷、嘔心瀝血,只為世間留下一部《石頭記》;蘇聯無產階級戰士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血肉之軀無法駕馭熾熱的靈魂之時,通過最後的信念創造《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將共產主義信仰傳遞給了萬千的人民;成都解放前夜目睹了戰友們從容就義,從白公館的蔣匪手下死裡逃生的杨益言,忍著巨大的悲痛,持續一生都在書寫那段黑暗時期裡革命同胞們頑強鬥爭的故事,才有了我們人盡皆知的《紅岩》;終其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同時終其一生都在為青少年女性權益發聲的林奕含,完成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後,再也無法面對人性和世界的醜惡而選擇自盡……在我看來,這些作者如果不曾經歷這樣的磨難,大抵都會是首屈一指的人才,會在他們擅長且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而正是他們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文字,從而讓無數的人們獲得了共鳴,找到了內心的救贖和信仰。究其根本,或許是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因為主觀、或客觀的缺陷,經歷過一些刻骨銘心、不可磨滅的傷痛,而又從中總結出了屬於自己的經驗與價值,只不過一小部分人實在是太過於深刻,所以不得不假借文學的手段來排解內心的思緒,當這些想法傳達到大部分人腦海中時,他們便不謀而合地相擁而泣,這個矛盾便有了閉環。

正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所以我們大概都能夠從容地去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從哲學的意義上看,這屬於是『否定之否定』了——好比如果你追求的是愛情,最初你會覺得男女之間卿卿我我非常美好,『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謂好不自在; 接著在你追尋的過程中,發現如果只是你喜歡別人,或者別人只喜歡你,都是一件很痛苦而又無奈的事情;後來當你有一天真正擁有了,又會發現,原來為了維繫這份感情,真的需要考慮很多事情,背負很多的壓力,磕磕絆絆地和那個ta在生活的瑣事中不斷磨合……這個時候你就會懷疑,愛情真的是那麼美好的嗎?但是倘若能繼續堅持下去,不放棄追求真愛的信念,漸漸把自己鍛煉為一個很知性、體貼、又智慧的人,總有一天你能夠和那個真正正確的另一半相遇相知,再次回到原點,原來『比翼雙飛』是存在的,美好而純粹的愛情是存在的,而自己正沐浴其中。所以它其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矛盾,歸納地來說,只要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那麼置身於其中的每一個人,每一樣事物,每一個事件的因果,都是普遍存在著矛盾的。就好比物理學中提出的,正電子和負電子相遇,會湮滅(註②)並產生大量的能量。其實這種道理拿到宏觀環境中來也說得通,如果在某個理想的環境中,某種本來存在於非理想環境中的矛盾,被轉移到這個環境中之後,沒有了產生『矛』的『因』,那麼就不會結出『盾』的『果』了;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舉個例子吧,為何現代社會中,懲戒犯人的手段人性化了不少,而犯罪率卻大大降低了?這都得益於工業化社會的建成和法制的完善,在開動機器就能擁有吃不完的冰激凌和炸雞面前,人民至少餓不死了;溫飽問題得到了保障,就鮮有人豁出性命去用械鬥的方式爭什麼你死我活了。如果說有些樂意為了金迷紙醉生活而殺人越貨的歹徒,現代無孔不入的攝像頭等信息監管手段可不會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但是,這種高度的工業化社會是極其昂貴的,背後投入的是無數科學家、發明家,無數精英人才的血汗的。

從這樣一個趨勢,我們可以窺見,如果我們希望建成一個更加理想的社會,比如讓上述那些少男少女們不再陷入那樣的困苦掙扎之中,這個社會還要發展很長一段時間,還需要無數的牛人大咖鞠躬盡瘁……那麼,他們憑什麼要付出呢?或者說,這些厲害的人們從哪裡來的呢?其實他們就是上述那些經歷磨難、內心飽受歷練的人們吧。正是因為被各種或主觀、或客觀的過失而戕害,所以他們才如此執著地期盼更好的社會的到來,希望能夠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讓那一天至少能到來的稍早一點。等到那個時候,當所有人都能夠被自己所定義的那個理想的環境所包裹,恐怕自己過去所遭受的那些非難就不會再重演了罷!所以也可以說成是,這個世界是在螺旋式地上升發展的吧。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我看來,如果某個時代出現了內捲、內耗、內鬥之類的所謂人與人之間通過衝突來獲取利益這樣的現象,那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這個時代的創新力很可能就不足了,沒有辦法拓展新的藍海市場了,必須要靠那些獲取了原始積累的人,他們把資源再分配給其餘那些沒什麼資源的人。就好比,我一個好端端的財主,為什麼要把資源讓給你呢?難道是你有什麼優勢嗎?其實無非兩個原因:其一是你可以幫我以小博大,我給你一點資源,通過這些你可以搞來更多的資源,以錢生錢;其二就是你單純讓我開心,讓我舒服了,我也覺得這錢花得值得。然而,在我們這片從古至今都通過小農經濟發家致富的土地上,其實很多國人並沒有意識到上述的這個客觀局面。他們還是單純地以為種種莊稼、搞搞養殖,通過自己的雙手不斷努力,能夠換來與之對等的回報——殘酷的市場經濟會告訴你,如果只是單純地看到隔壁李阿姨家今年種植大蒜買了好價錢,然後暗下決心今年也種大蒜的話,明年市場上眾多效仿李阿姨的農戶們直接在集市上大眼瞪小眼,最終由於大蒜太多供過於求,不得不選擇低價被經銷商“勉為其難”地搬走。

農業如此,其他行業也如此。但偏偏有很多人就樂意以頭搶南牆,別人7點下班他就要幹到11點才走,將“勤能補拙”奉為圭臬,乃至上升到一種信仰……可能在他們看來,這樣的事情如果達成了,那該是一件多麼幸福美滿的事情吧。倘若將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他們漸漸發現自己並沒有得到與之相持的回報,便會怨天尤人、唾罵世道;等冷靜下來了,又會反思是否努力的還不夠多,又老老實實地繼續精耕細作了。最終,工作了數十年後,他們發現自己的水平似乎就定格到了某一個上限,並且無論是拼工作強度還是拼工作效率,似乎都和剛入職的新人們沒法比。此時,他們開始慢慢地覺得需要和自己和解了,需要和世界和解了,也許這就是自己的宿命,告訴自己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過往這些付出的本身……

07:39

语文课本第一励志文,看过完整版后你还会被它感动吗?

154.6万4746

記得最近看了一個視頻(↑),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大致講的是《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宋濂,一生刻苦學習,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經過多人舉薦,被明太祖奉命擔任要職;就是這樣一個才華滿溢的人,由於高壓時局,不僅『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還得『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這就使得他的後半生都處於極度壓抑的狀態,難以吐露內心的抑鬱。教科書裡刪去的後半段,實際上就是他為了自保,而表忠心所額外賦予皇恩浩蕩的頌詞。最後,這位up主感歎道,要是他生在一個開放和平的年代,或許能達到更高的成就。滿屏的彈幕也紛紛表示十分憐惜,如此好學、如此聰慧的一位文學大家,最後的下場為何會如此悲慘呢。最終對於宋濂本人而言,通過學習成就的人生裡,最大的意義,大概就是年幼之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吧。有的彈幕和評論這樣留言:他的人生不是毫無意義的,至少他的文字流傳至今,被千千萬萬名新時代的青年們銘記於心,成為指引自己繼續昂首挺胸,大步向前的那束光。也許有的人還是會延續他的命運,但的的確確有人通過艱苦的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比如製作那個視頻的up主。這樣看來,他人生的意義又得到了延伸。

有關人生的意義這一點,我時常覺得這是很主觀的構想。客觀上來說,不論是人生還是其他什麼東西,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沒有意義的,這可不是什麼歷史虛無主義的說法,客觀層面沒有生產者,也沒有消費者,因為如果存在一個上帝視角般的觀測者,那麼他既不會給予這個世界什麼,又不會從這個世界拿走什麼。在這塵世之中,參與互動的事物,也即是這些事物本身。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吧,如果說當年我在那個小地方讀完大學之後,就留在那裡工作了,每個月累死累活三千幾,在那個環境下除了網站運維,就是跟著新媒體大部隊出去採訪、拍拍紀錄片、去山卡拉探索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我會覺得,這些年對計算機軟件的學習,在專業上的付出,是為了最終有機會可以去遊山玩水,逍遙自在,過物質簡樸但精神愉悅的生活,然後在我能力範圍之內搞點小創作、小發明之類一些很不起眼,但我自得其樂的東西。但後來我去到了另一家很牛逼的公司,全球首屈一指的互聯網大廠,我就會覺得學習技術的意義又不一樣了,可能是給成千上萬的人去創造價值,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精進,變得更加厲害……然後所有人都會稱讚我,都會認可我;此時此刻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豐富起來了,整個人又會煥發出熱情、變得活躍。所以做某件事的意義,會隨著主觀的感受而不斷發生改變,他會取決於你在做完這件事之後,收穫的回報將你推向的那個最高峰,那個最耀眼的極點。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只有當你站到了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更高的位置,你才能對過去的遺憾有所釋懷。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最近和好友討論一個有趣的命題:究竟是科技的不斷發展更重要,還是讓每個人過得幸福快樂更重要;如果我穿越回古代,到底是要去提升當時的科技水平,還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一點,而適應當下,努力過好小日子。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腦子裡又蹦出高中時期一位同學在軟皮抄上寫下的一段話:我們所追求的,不過是一個功敗垂成,萬念俱灰的結局。那個時候大家的學習生活壓力很大,每個人都很累,大概那位同學想的是,直接擺爛、放棄治療得了。突然間,我對於這個問題就有了答案。究竟應該追求哪一個目標,其實和追求者的眼界和格局有很大關係;當下的生活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已經足夠好,但是如果能推動科技發展,那麼生活會變得更好。如上邊所說的,倘若要削減世界的某一個矛盾,那麼必須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這種巨大的代價真的需要用我們單純的努力來填充嘛?如果能夠站得足夠高來看待這樣事情,就會發現,這兩者之間如果在山腳,那會是二元對立的;但如果站到了山峰,就會發現他們是一個自洽的統一主體。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那個理想的社會裡,每一個人都能獲得自己最想得到的東西,他們不需要被深刻的文字所打動,因為沒有什麼苦難可以讓他們產生共鳴,所有人都會變得平庸。聽上去有些『逆天而行』,但實時不就是如此嗎?那些最開始因為生活所迫而才華滿身的人們,不斷孤傲地衝鋒著,直到有一天,他們會發現自己已然不會再為生活所迫了。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像一對正負電子一樣,這是一種雙生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麼既才華滿身又生活所迫,要麼平庸一世而抱瓮灌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理盡於此也。

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哪怕真的很艱難,很辛苦,也請不要放棄,因為我們的人生曾經精彩過,並且要相信祂會更加精彩。——來自2022年1月14日的同和君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註①:何白渝提出的精神極限論,人的血肉之軀對事物的感知是有極限的,但是客觀意義上的輿論和實際發生的事情是沒有極限的;當我們的感知達到某一個臨界點,就有機會調動起自己的潛能。

註②:當物質和它的反物質相遇時,會發生完全的物質-能量轉換,轉為能量(如以光子的形式)的過程。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那麼,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還有更多敏感內容不便在此處展開,請直接前往訂閱同和君的YouTube個人頻道,持續關注《新青年福音》節目,我們致力於以唯物主義的角度解讀世界玄學因果,向世界呈現中國左派青年的態度。

真正理想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變得平庸——我們該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人生有無限的精彩,人生沒有盡頭。一個人只要足夠的愛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就算是真正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