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你的主观感受欺骗,它们能给你的往往是廉价的自我感动和莫须有的焦虑与暴躁。」

最近看了B站一个UP主讲她和她老公的爱情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女的是外地捞(无贬义,严格来说我也是),男的是上海本地富家公子,俩人大学一个社团的,后边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在一起了,男生邀请女生来上海发展,女生一直想去上海,但是女方家长觉得要稳定一点,已经帮她在本地找了工作;除非男方帮妹子在上海找一份和本地待遇一样的稳定的工作,才答应他们继续在一起交往;男方那边除了最开始有点介意,后边听男生说多了也没啥想法,老爹就告诉男生他亲戚缺一个会计师,可以介绍他女朋友上;于是男生就让女生考会计证,后边考上了,俩人就顺理成章幸福快乐一帆风顺在一起了并且结婚生子还是二胎……

其实听到这个故事我是百感交集的,一时间我竟然不知道该羡慕呢,还是该敬而远之,更确切点说就是如果我家里有这个条件(其实物质条件肯定有,但是父母脑回路就另说,总之不妨碍我假设),我会选择和男主一样的道路,还是选择和现在一样,更为艰险的白手起家,挑战更多人生的可能性。这确实是个十分艰难的命题,一方面我确实是从他们的故事里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我会毫不犹豫地祝福他们,这真的是一种久违的感动,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感受了……乍一看,有付出有回报,男生和女生双向奔赴,最终有家庭工作稳定生活美满,看上去这正是我多年以来奋斗的目标。但是深入去想,我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幸福快乐一帆风顺,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他们的家庭,尤其是男方的家庭,已经将他们高高托起了。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满足,会觉得「发糖了」、「好甜好甜」,或许是我们的潜意识,甚至是我们中国人的基因里已经被灌入了「努力就会有回报」这样田园的、天真的、原生态的感官反馈,在我们年幼时,我们只要学习好、成绩上去了,就会得到老师家长们的夸赞,但是学习成绩好这种东西,毕竟已经被无数人证明过,但凡是合理设计过的题目,那么认真学过的学生就必然能够找出解法。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我们,实际上也算是一种「驯化」了,就好像我们被关进了一个笼子,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些机械式的操作,就能够被好吃好喝地供着,吃饱穿暖,什么也不用发愁。往大了想,一些国企、象牙塔、大公司,不也是这样,如果处在其中,势必会被某种「氛围」所裹挟,那么结果就是加重这种田园式的感官反馈,最终在我们这些已经逃离了牢笼的人看来,就好像沉溺在某种「廉价的自我感动」中,与真实的社会越来越远。
对于已经离开大公司、踏入社会创业的我来说,再看到上边那种「被高高托起的爱情」,真的会十分矛盾,一方面似乎羡慕他们,希望自己从最初就不知道什么「驯化」,不知道什么「氛围」,像个傻白甜一样活在这种「廉价的自我感动」中,但是另一方面,在我追求「幸福美满」的道路上,已经将这些看透,我绝不会允许自己再被自己的主观感受所欺骗,因为它们曾经是被一些不正确的数据集训练出来的,所以由它们推演的结果也并非正确的,它们能给你的往往是廉价的自我感动和莫须有的焦虑与暴躁。我每时每刻都会告诉自己:拥抱变化、跳出舒适圈、不要独自用餐……人一旦脱离了牢笼,哪怕牢笼里的食物再美味,被窝再温暖,他就算在野外饿死冻死,也不愿意再回到笼子里去了。尤其是最近这段「上下求索」的过程,让我看到真正想做成一件事有多么的困难,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清晰的实现路径,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在了解过这些之后,就真的像是盲人第一次见到了光明,诸如上述什么「考个会计证就能获得美满人生」之类的社会现象,我也只能归纳为肤浅的幸运罢了。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间我回想起以前高中的时候,和同学聊起的一个问题:你愿意继续平凡的生活,还是选择充满挑战的人生。这个topic的前提是,我和同学聊起我在上高中那个时间节点之前的人生,都是大风大浪的、崎岖而峥嵘的。直到上了高中我的人生才开始趋于平稳。那个时候我应当是沉思了很久,最后回答,我会选择后者,因为平凡的过活,是看不到人间疾苦的,我直到今天都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人生的一个定位、一个追求,就是我从来都会对目之所及的人与事抱持同情心,我一直都希望帮助到他人,尤其是在经历过初中见过、发生过的种种悲剧之后,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甚至是想起了一件不怎么相关的小事:那个时候我们几所牛逼的高中互相搞文化节、搞联谊,然后隔壁华师附中搞了一个文学主题,叫做「在云端,静静地看着这世界被火点燃」,当时我收到社刊,还眉头一皱,怎么只是当一个迅哥儿笔下的看客,还隔岸观火作壁上观了起来,说好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呢?于是乎搬出六中校训「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批判一番。
总之看一些这样温暖的故事,虽然价值观不太符合,但是的的确确能让我回忆起很多温馨有趣的往事,并不会是娱乐至死,而是让我活得明白了。这些珍贵的回忆真的是情绪价值,精神的力量,只有它们才能支持我走的更远。


2023.03.25 补充

最近阅读了两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个是考了十多年高考还没有考上自己心仪大学的广西大龄考生 唐尚珺,另一个是偶然刷到的日本轻小说《妹妹人生》;其实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感性的人,很容易被一些社会冷暖所触动,但其实我最敏感的还是「the deserve of desire」,比如上边两个故事,一个是用尽自己的青春年华去搏取学府,或者说一个更高的身份,另一个是用尽自己的一生去achieve理想的但是不被社会接收的爱情。就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些情感波动,其实也是廉价的自我感动,就和电子游戏一样,会有某种成瘾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行三界对于我来说就是楚河汉界,在五行三界内呢,是靠人生的意义驱动自我;而在此之外呢,则是「上帝已死」,需要自己想办法用更高的未知来驱动自己。很明显,刚刚说的这些「廉价感动」就是三界之内的「人生意义」,他确实works,但是works的很有限,就会有一些很矛盾的事情产生,例如你把考上中国政法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就像唐尚珺一样,十年之后有一天你真的达到了这个目标,那么在这个目标后,就是无比的虚无;当然你也可以说你的目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例如众多童话故事里男主和女主幸福地活下去,这就会像《素晴日》里水上yuki所说的,客观事实是求上得其中,但是沉浸于这个状态之下,这是一个主观的状态,你根本没办法做到「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为了维系这个过程,你必须要跳出当前的处境,然后在不能感受这种情境的状态下来维持这种情境(素晴日里主角团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而共同赴死的)。

这样分析倒是可以理解佛教里的「无」是什么意思了,就是我们如果非要纠结「意义」,那么无论怎么做,都是无法闭环的,他们只能是在某个阶段变成我们的自驱力。就是有些事情你不能多想,尤其是在瓶颈期的时候,不能纠结以前的意义,想再多都是负面作用,关心则乱,欲速则不达嘛。冥冥之中就会有天意帮你升级你的「desire」,然后你就会发现另一个层面的纷争、矛盾、契机、以及你自己的target。

简单粗暴来说就是,稍微让内心触动一下没关系,但是不要把这些东西视为精神食粮,我们跳出三界,就要有不在五行中的觉悟,和遵守相关联的游戏规则。当你不在乎那些你曾经纠结的事物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事物是非常唾手可得的。甚至有的时候需要play some trick,比如你缺的是A,不妨把你的思维与目标定到B,然后A就来了。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人生有無限的精彩,人生沒有盡頭。一個人只要足夠的愛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就算是真正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