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向往的大厂,为何逐渐留不住人?

介绍

我叫何承翰,二本毕业,曾经在腾讯和字节实习和工作,现在自主创业中,AIGC领域,智能剪辑、智能直播与智能媒体运营。

经历

我大学的时候在做b站的up主,也加入了一些影视机构,这些新媒体工作的经历让我在大四实习的时候,没有和同专业的学生一样进企业当传统码农,而是去到一家认识的媒体公司,帮他们搭建了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这家公司就是腾讯大粤网旗下的一家城市合作伙伴,后来他们大粤网总部注意到我做的这个东西,觉得很有用,就花了十多万买断了我这个系统,以上这个就是我还没正式进入社会工作时的一些经历。
后边就毕业了,那个时候整个人都很飘嘛,毕竟刚毕业是吧,人家都要进场打工,我已经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了,就想着要不直接出来创业好了。但是家里人不同意,觉得我这个社会经验还不够,赚的都是运气钱、风口上的热钱。然后刚刚说那个信息化管理系统我是顺带作为案例写进毕业论文嘛,那个时候拿了优秀毕业论文,学校教授给我写推荐信,然后刚好有粉丝朋友在字节,问我有个岗位急招后端,和我很match,问我要不要去试试。我想着哇这么大咖位的公司,我这学历这么低,绝对进不去;反正大概率进不去,不如向死而生一把,给自己疯狂贴金,包装一番,简历上什么都给他写上去,没想到真给他唬住了,然后就进去了。
我当时把一个github上几千star的开源项目写进了自己的简历,那个项目是我大学做UP主时期一个粉丝启动的,后边臭味相投,我也帮他开发了一些接口和插件,这不是面试要给自己贴金嘛,我就提前去熟读了他整个系统的代码,了解了每个模块是怎么构思和设计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然后在简历上写这玩意就是我开发的,你随便问,我绝对能答上来,你绝对找不出任何破绽。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很重要一件事就是,你会什么不重要,别人相信你会什么才重要;比如你是中大的,我是二本的,他是专科的,最后写出来代码风格规范鲁棒性都差不多,在我看来咱们三个在写代码这个工作上的实力就是差不多的,说其他的都没用好吧,别学历别精英,那些都没用。那么衍生出来可以有很多种用法,类似你做到了什么不重要,别人相信你做到了什么才重要,你说了什么不重要,别人听到了什么才重要,诸如此类,所以我们做很多事情第一时间是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当然前提是得保证你确实有这个实力,因为我能保证,所以我敢做这些事情。

大厂经历与工作感受

关于经历的话,这两年我一共在两个部门工作过,经手了7个大项目和53个小项目,有些业务由于关系复杂和存在一定敏感性,就暂时不和大家分享了。如果大家对我在字节内部具体工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在弹幕或者评论区告诉我,我想个办法脱敏之后再和大家分享。
对于我自己而言,字节更像一所大学,和优秀的人一起做优秀的事情,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还记得第一次发工资,我跟同事说,哇,张一鸣给我投资了耶,你看看。它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教给我管理、规范、沟通这些软性的能力,要远大于我在专业技能上的提高;为什么?因为知识和专业能力那都是死的,甚至说难听点自学都行;但是一些原则性质的软实力,这些如果不进大厂,可能真的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前几天我和大厂的老朋友吃饭,他们都说建议应届生进大厂,其实就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学校不会教你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些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哪些规范会更有利于团队工作的协同推进,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整个行业的迭代速度太快了。这些大公司所具备的大体量,无论是在资源上还是人员上,相较于小团队,他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必须量化、控制、讲求效率,这些手段是那些结果导向的中小型公司所不具备的,而且大公司往往会给你更高的宽容度,这就会让他的员工有更大的眼界,让他从事的工作更具分量。那么对于我而言,这些软性能力会遍布我大厂工作的方方面面,比方说如何在产研、运营、业务、采购等多方部门之间打太极,做到八面玲珑;编写项目各类文档,比如DRD、PRD,给我的工作效率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是吧;当你有了资源与权力,该如何灵活调度,让它们能够在项目中发挥出最大化的价值。
可以说创业是升级版的高级打工,唯一的区别就只是心态,实际上落地做的事情,只会有增无减。这些经历,与给我的收获,实际上在我看来,真正走向社会,你面对的一个个的甲方、一个个的投资人、那些大客户、需求方,实际上就是以前在大厂里面对过的那些产品、项目、运营等等人设,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我还是需要在这么多方势力中不断斡旋,最终给出一个让他们都满意的结果,这些结果有些是短期目标,有些是更长期的;当时在字节也算看到过很多项目是如何从零到一、从一到万的,就知道每一个阶段应当如何布局和发展,这方面可以说是规避了某些一开始创业的团队踩过的坑,比如提出一些「拿金锄头锄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toC的项目,不知道用户真正的需求在哪里,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分析出这些需求点;大厂教给我的一些科学的方法,比如A/B Test、热力图、活跃度之类的量化指标,这些科学的检验工具与算法就能帮助我们抓住用户的痛点,同时让我们了解到一些深层次的产品逻辑。还有一个就是团队管理、项目管理上的,工作的细化、量化,我们都有排期表、任务表、发展路径,让我们目前的项目能够有章法、有节奏的稳步推进。

如何看待大公司病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一个统一的语境,那就是「国内互联网大厂所独有的大公司病」,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内科技与互联网这个大领域发展速度太快,前几年上升期缔造了太多的神话,大家都非常急功近利,都想着能不能让同样成功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各种奇招怪招接着用。比如什么赛马机制,一个项目让几个团队一起做,最后选最好的录用;什么末位淘汰制,让同事之间开始竞争谁做的最多;然后大厂内部,自己也要造独立的云服务体系,并且每个团队都划分了指标,任务很多,但是云服务的各项资源只给这么点;后边架构部门也要混脸熟,主动提出ABCD方案可以提高业务部门使用效率,比如缩短什么上线、发版、下发预加载的时间……其实在我看来这就好比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大公司只有计划经济的命,却得了市场经济的病,好比世界人口数是稳定那么多的,你抖音能从中抽走的用户数最多也就这么多,那么你怎么卷都超过不了这个数,再做就是过拟合,做给领导看的,而非真正能达到提升更多用户的效果。计划经济会怎么做?就是吃下这块蛋糕需要多少成本,就拿多少资源给项目组去实践;可大公司很多都在搞所谓的市场经济,先给超级多资源,你项目组拿去随便烧,我只看结果数据,不管你怎么做到的,用了什么手段。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其实和象牙塔怪圈类似,最终项目组做的事情,会离赚钱越来越远,反倒是会成全一些报表上的数据。所以,我们到底是面向投资人工作,还是面向用户工作?最近字节不是把抖音给独立出来了嘛,然后看到他们上线了抖音超市的本地团购服务,这个给我看来真的就是在饮鸩止渴,就是为了打一针强心剂,为了把抖音捧上市才做的。还有一个项目给我印象很深刻,以前在智能创作部门,我们做web端PaaS的剪映,其实字节内部web剪辑产品不下5款,但是用户反馈很差;你想想,轻度用户也就算了,重度用户的素材都是用单反拍的,随随便便一条片子就动辄几十个G的素材量,这些内容且不说是否涉及用户隐私,面对现在国内普遍不咋够用的上行带宽,你觉得普通用户能接受?设计与开发这款产品的时候完全没有紧贴具体业务、用户真实需求来做。然后说是最近打算实现剪映网页端与客户端的互通,哎呀我听着就觉得窒息。当然,我相信听着觉得窒息的绝对不止我一个,他们那些开发者很多应该也会这么想;但是最终决定权不在他们,就很无奈。所以这样市场经济式的项目管理逻辑,最终一定会导致员工话语权被剥削、他们的创造力被剥削。这样看来真的就离字节的「激发创造」相去甚远了,说起来我也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离职的。其实这样做的恶果大厂们也不是看不到,毕竟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烧掉很多不必要的经费,然后就经费不足了,提出一些降本增效的口号出来,要么让员工拿钱走人,要么要求他们拿得更少,干得更多。还有一个可能在我研发的角度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厂招人只看学历不看经历,我知道他们很多都说没有学历歧视,实际上你听他们说说就好。这就导致外行「充当」内行的事情经常发生,以高材生、高职级的身份被招进来,然后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我说的规范那就是规范」,然后他领导也很信任他,放手交给他做。但实际上在我们内行人眼里真的完全不像样子,用打信息技术比赛的风格来写业务代码,接口抽象也抽得一塌糊涂,到头来还得靠我们这些低学历、低职级的人来给他擦屁股。(后边看情况是否插入薪资那一段)

个人特质与一些建议

你问我有没有过人之处,但我要回答你的是,我其实本质上比同龄人还要平庸、还要菜鸡我跟你说,全靠后天的方法论。拿我最开始的专业,计算机编程这方面为例,我在同专业的学生里算没天赋的,人家只需要上课听一听,然后做做笔记,脑子嗡一转就能想明白那些抽象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刚开始学就真的怀疑人生,一直到专业结课,因为我自己确实没法像他们一样,一学就能理解。所以后来怎么办呢,这也是我非常希望告诉大家的,就算天赋跟不上也没有关系,有一些神奇的思想方法,只要你掌握了,你就可以靠后天的努力去反杀回去,比如我算法不行,但是今天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们现在那个项目里那么多的算法问题,涉及音视频的算法,我还是给写出来了,并且效率丝毫不低;然后衍生到我的工作、生活、乃至创业……靠着这些手段和方法,哪怕是在字节这样的大厂,面对的各行各业的精英,我其实活得游刃有余。
一共有四点,一点认知、一点执行和两点方法论:认知就是收集信息的能力,执行即自驱力,来源于你的野心;方法论有两个,一个是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第二个,变通思维的能力。首先认知从实践来,就是你对于某个事物的了解程度,他会决定你的决策是否正确,是否对自己有帮助;然后就是执行力,这个需要你不断地寻找自己内心的动力,所谓自驱力,自己究竟对什么样的事情敏感,尤其是看什么不顺眼,觉得什么东西可以变得更好……我时常觉得认知和执行力是相辅相成的,执行力需要靠认知生成,只有你见得多了,你自然而然就会思考,然后你才知道什么是最佳实践,某些事物怎么处理最优;而认知也需要靠执行力来扩充,不断地去发掘,去查找资料,结识人脉,你的认知才会不断扩大。方法论的话,会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帮助你更顺利地执行某个任务。不要被复杂的工作吓倒,也不要在面对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时陷入绝望,当我最开始策划今天的访谈的时候,确实准备过很多事例来辅助我说明,但是后来觉得它们对于没有过相关经历的朋友来说,可能还是过于冗长和难以理解了。所以在这里我给出的建议就是,时刻记住「拆解」和「变通」这两个词,在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回想起它们,它们会像锦囊妙计一样,在你人生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对,这就是我给师弟师妹们的一些建议,可能刚刚开始会觉得云里雾里,这都没有关系,毕竟大家都刚刚出到社会,有些经验需要慢慢积累,等对于出象牙塔之后的工作和生活有足够的了解之后,你再来回顾我刚刚说的这些,相信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计算机科学这个领域,我们真的要保持终生学习的状态,真的是需要一直学习很多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与我们所在领域密切相关的一些信息,就哪怕只是皮毛,我们也要保持自己一个充足的好奇心,保持所谓开放一点的心态吧,该了解的都应该了解清楚,说不定以后什么时候就会成为帮到你的隐形财富,这种事一定要给自己建立一种信仰机制,就是去相信自己学过的东西一定会在未来派上用场,我经常举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例子,他说正是因为他以前在大学学了个当时觉得没鬼用的字体设计,才有了后来ipad精妙的界面和排版;我觉得说的非常对,就和有些职业牌手对概率分布的笃信那样,哪怕用赢面是五成以上的打法,连输十场,他们还是会相信数学,然后在第11场保持同样的打法;他们已经对数学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信仰,那么我们也最好是对上述这个概念,自己所学习的东西一定会在未来派上用场这个概念,也建立一种信仰,并且你会发现,生活会帮助你强化这个信仰,因为的的确确这种印证会来得非常usual,其实说白了这也是个数学问题,所谓六度人脉理论嘛,知识也会有很强的关联性,大家可以好好斟酌一下我这句话。以及所学的知识,不要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实践和尝试,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学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

关于创业的动机

其实分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吧,外在因素是现在不像十几二十年前,物价与房价上涨,让许多人需要用更大的代价来获得自己人生应用的节奏与阶段,例如结婚生子,同时让许多人难以承担高风险高投入的事情,这也让很多人失去了自己人生的选择权。我不愿意自己向现实妥协,普普通通的打工赚钱对我来说,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所以我宁愿选择再赌一场,就好比两年前我准备面试字节时那样,反正我现在已经有的,相比于未来高昂的生活成本而言,真的是沧海一粟,那我还怕啥呢,反正还年轻,试错的机会还有很多。那么内在因素的话,其实很纯粹,就是为了证明自我,让自己真正拥有一个能够证明自我价值的实体,然后它能够源源不断地给我安全感。我热爱创新创造,对于媒体和技术这两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跨行业研究,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提高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效率,甚至是为社会做出贡献。我希望自己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和跨越,而不仅仅是在大公司里任人摆布,非常机械地工作。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人生有無限的精彩,人生沒有盡頭。一個人只要足夠的愛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就算是真正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