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系驻头条:商业调查报告
1、个人项目扩展:找外包需要注意的事项
项目背景:个人毕设已开源并拥有软著权,现在有从事媒体行业的朋友想拿去用,但部分地方亟需优化,而本人并无多余时间参与,现打算寻找校企实训团队接手外包,具体工作开展中。
从上往下看,to B业务渐渐出现分水岭,即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用得起某种定制化的互联网产品(普通产品单个报价80w起跳,还不算后期迭代的费用),由于大环境的经济效应,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所以针对我朋友中小型创业的这种公司,最好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已知的校企实训人脉帮忙对接,让成本降下来。
考虑学校培训目标,尽可能挑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而且是非对内实际项目培训的,比如东软、中软等。包括开发相关的框架也需要适配,具体任务分配给实训老师,开发时机定于学生完成基础内容的培训之后,再安排参与项目的实际优化;接着将项目从实训老师手上转移走,组织原来参与开发的学生维护一段时间,并给予相应报酬;至此往后如果再有变数(比如学生毕业),就重复以上套路,到那个时候项目应该会维护得比较完善,迭代工程做起来也不会太棘手。
2、软著无用:永远将技术把握在自己的手上
项目开发周期中,刚开始可以给老师报酬,让老师安排学生开发,由于该项目需要持续的维护和扩展需求,所以不能用「快速一次性开发」的态度面对,而是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着产品经理的身份,不断引导项目的迭代,也就是说,开发可以不自己干,但是测试、验收、和需求方的沟通等工作必须亲力亲为,核心技术一定要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
小到这个项目,大到整个开发,其实我们很多的软件开发公司都没有遵循这套原则,很多工程师从技术岗转管理之后,就把开发的那些知识抛诸脑后了,这是很有害的——它让这些自以为混到公司中层的人失去了对产品本身的把控和架构能力,以至于无法独立和客户谈需求,甚至在公司中被架空领导的权力。
一些不同的观点:无需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注重技术衍生出的服务;即「客户需求引发技术创新」,技术和需求是交替上升的,概念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把握技术」这一概念对于传统IT公司十分重要,但对于如今和其他产业相结合的互联网公司而言,更多的则是用户的体验。
对此个人的态度:很多事情都需要辩证地来看,我们现今决定生产方向的无外乎两点: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就是方法论;对于IT大鳄而言,在传统IT行业摸爬滚打总结出的「把握技术」可以当做一种经验主义,而后者,例如字节跳动、苹果或其他创造出划时代『概念』产物的企业,则可以当做是方法论的运用。对于刚起步的创业公司而言,『共享知识』和『无法把握技术』所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只有真正将产品做成生态之后,才能进入『螺旋交替、互相扶持上升的阶段』。
3、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探讨
能够成熟运用的技术十分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里创造最符合(或者说最靠近)需求的服务,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对于NLP这个领域而言,目前的应用场景多而杂,比如语义理解、语义生成、情感判断等等……所以首先得选出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然后制定这个方向的标准,使得相关的IO(输入输出)、dataset(数据集)、GAN(对抗训练)等等指标都按照它们来标准化。
目前我们选定的方向为自上往下的语义分析,即针对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梳理出它的故事脉络&主干,而由于故事的多样性(情感、科幻、玄幻……)每种故事的结构和连贯性不尽相同,所以首先让他们根据以上流程标准化,接着分别来处理(最初甚至可以先分类,后处理)……看上去确实是一个很庞大冗杂的工程;所以其次是降低难度,选取另一个维度来梳理——情感,能否实现自动绘制这样的N幅图:横坐标为故事的进度,纵坐标为故事某种情感的值;以情感为索引,将情节分别挂载到这颗「树状图」上去。
实际上如果实在太困难,也可以试试自下往上;即模仿Grammaly实现协同创作者优化语句,根据学习到的表达方式添加修辞、更替语义逻辑等等。
我们能提供的资源:市面上大部分汉化组经手过的Galgame游戏剧情文本,橙光游戏平台全部游戏的剧情文本。
悬赏详情:https://hocassian.cn/archives/tech/8357/
4、一键生成视频开发实战
相关项目:同和新媒体矩阵·项目支持会
5、运营相关:红眼睛问题
字节跳动是一个披着IT互联网外衣的文化公司,在这样的公司里工作,我可以说是收获了得天独厚的工作经验,比如媒体运营、产品设计、舆论引导等等,在这半年的工作里,都得到了很多次的刷洗,成长经验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隔三差五就会看到各种部门出了新产品,上线找对口同事公测,那么我自然是把握了这些机会,相对深入地了解了很多公司的产品;比如飞书赛道的妙记,比如二次元领域的vtube虚拟主播运营计划,比如头条抖音业务线的up主培育等等……
实际上,在大一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从事一份编程与媒体相结合的工作」,那么现在这个工作至少从宏观上来看,是符合预期的。虽然我没有实际投入媒体运营工作,但还是收获了很多相关的经验,认识了很多相关的同事,这对于我来说就是莫大的收获了。
最近在和互娱部门讨论vtb运营相关的问题,其实之前我对于这个圈子不甚了解,虽然大家都是动漫宅,但活跃的细分领域却是不同的。实际上vtb是个水特别深的圈子,很多人站着自己的派别,维护着自己喜欢的偶像,同时攻击着对自己偶像不利,或者对维护自己「守护者」形象有利的竞争者。在这个圈子里,实际上我们字节跳动是占了弱势,由于b站那边对ACGN的运营有十多年的沉淀,玩的比较转,很多的舆论声音都被引导来喷我们的虚拟偶像形象,即使大众不知道这个偶像是我们公司设计出来,包装出来的,但是b站,作为竞争者的高层心知肚明,那么他们只需要出一些人力物力进行舆论的引导,即使不把话说明白,都能达到他们的目的。毕竟这群粉丝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作为粉丝,其角度即「我喜爱哪个偶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获得自我认同」,那么自我认同从哪里来?从羊群效应来。对付底层舆论最有效的方式,无非就是横切,由纵向划分阵营,接着让这些派系之间的人进行无休止的纷争。一旦抱团,这种自我认同感被持续地由同类满足、被异类剥削的过程,会使得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来呼喊,造势。那么这就是高层们的目的,PR他们的目的。
所以实际上公关团队也占据了商业斗争、政治斗争中的很大话语权,一个决策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无法预见的,多米诺骨牌式的群众效应会导致某种观点被无限制的发酵、放大……直到破圈,影响到其他不该被影响的事物。比如最近小米高层王嵋在发布会上说「得屌丝者得天下」,其实这话根本没毛病,是极度正确的选择,当年老毛不也是靠着基层人民打下了今天的江山嘛,无非是个称呼,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丝毫不觉得有人拿屌丝形容我是个什么丢脸的事情,哪怕我今天来到字节这家大厂工作,哪怕有一天我外包转正式工了,我也丝毫不care,我们国家99.99%的人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成就属于自己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站着把钱赚了,不丢人。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缺乏自信的人非常在意这种说法,或者说,他们在意的是「别人觉察到自己是屌丝」这件事。如果只是行业大佬悄悄在他旁边耳语「得屌丝者得天下」,他估计就当你是开玩笑的语气,笑笑就过去了。这就很像数学归纳里的「红眼睛问题」,得知自己眼睛是红颜色的村民第二天就要离开小岛,那么如果有n个红眼睛的,那么他们就会在n-1天的时候同时离开。这涉及一个共有知识和公共知识的转化,当一群人共同知道一件事情,而他们并不知道同样知道这些事情的人知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件事,所以他们可以共存;但是一旦某个局外人捅穿了这一点,那么这种平衡就会被瞬间打破,派系站队和纷争将一触即发。
正是这一点,导致互娱部门的某些「决策」并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比如点对点的向土味二次元地区宣传vtb文化;首先我不排除底层、基层有很多的二次元爱好者,但如何把「了解vtb」从共有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运营命题,其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其实有人已经实践过,那就是全资办一台地方卫视的晚会,然后在某个节目里表演展示这类形式的艺术。比如旧v的洛天依、初音未来、乐正绫等等虚拟人设也是靠江苏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等电视台造势宣传,基层爱好者一看,我们爱好的东西连电视荧幕都能登上,那么说明这不再是亚文化了,也不需要遮遮掩掩,再往社交平台微信微博上一转,那么这种转化就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6、业务为什么要重复开发:解局跨行壁垒
这个月早些时候,我被飞书妙计的开发人员拉去测试他们的新产品,这是一个能快捷记录会议信息的网页端应用,通过语音转文字+时间轴+语义识别生成智能笔记,帮助用户高效review纪要、沉淀重要内容;实际上这类功能很早就已经有了,但更加细化地运用到某个场景,确实是飞书的创新;而且我们不仅希望这项功能最终能帮助大家回顾会议内容,更期待能运用到其他行业的实际业务中去。所以我开始了一轮推广,主要面向我认识的老师和记者之类文职工作的朋友;其中不乏有老师朋友反馈「比较有用」,但这样回应的大多都是那些注重复盘的人,对于一些所谓「得过且过」的职员,他们或许觉得这个并不能发挥什么实际的作用。
上述这些还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当我问到从事记者行业(南方系)的朋友的时候,他们给我的回复实在有些震惊:实际上类似的产品,很早就出现在了他们所处的行业中;但这类产品要价高昂不说,甚至其性能和可操作度都远远低于我们的免费产品;而且它是由传媒单位批量采购的(相当于采购进来需要收一笔授权费,而实际使用又要按分钟算钱),整个媒体帝国十分臃肿,贪污腐败从这个冰山一角就能看出个大概。这一整套的传统商业运作逻辑,在我看来效率十分低下(至少拿现在的工作去对比我去年在媒体公司+电视台干的活,这个差异其实是非常显著的),而且丝毫没有发展潜力和前景。
所以对于传统行业,我们一定要主动地去颠覆,而让那些从业者被动地接收,而不能抱有「他们会主动接受」的幻想,也不能抱有「他们失去职业和工作之后怎么办」的同情心。这些不思进取的吸血公司就应该被时代淘汰,而且这种故步自封、坐吃空山的行为,对于企业中的员工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他们万一哪天被离职,追不上当下技术步伐的他们一定会被淘汰,而他们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追上,以及对于他们这个年龄层来说,基本不可能,很可能等待他们的就是转行。
但是这没办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市场就这么大,我们不入场,死的就是我们;除非他们的产品做得比我们的更好,那我们心服口服。这也给我们这些从业者敲响了警钟,时刻警惕那些和自己开发相同产品的人和公司,时刻保持Think Creativity的精神力求突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绝对不要停下来啊!
※关于重复造轮子,可以看看这一段:
7、对抗分发游击兵:关于隐形信息平台的构建
字节跳动的愿景是「做最好的综合信息平台」,也确确实实推出了各种各样脍炙人口的信息平台,比如房产信息「幸福里」,汽车信息「懂车帝」,搞笑信息「皮皮虾」等等……这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可这样的影响力也被限制在了自己的平台之内,并不能做到全网综合影响。关于隐形信息平台的构建这一点,我也是看到互娱部门运营a-soul虚拟偶像团体后突然想到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别人的平台上打自己的牌呢?润之有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平台即资源,有何不可用?其实这种概念早先就被很多机构和企业使用过,比如赫赫有名的微盟,在几乎所有平台上都有自己的官方号,通过观察不同平台不同种类的活跃用户来推广特定产品;又例如厦门的视频兔兔,几个95后运营了3年,现在公司估值都七八亿了……所作的事情无非就是和各种平台对抗,爬api、编写自动化脚本,接着批量运作带动流量……实际上这种商业的急功近利并不是很讨喜,且被平台封得也快,而且当平台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其实是可以三五天发一个版,然后随便你爬,结果就是,刚刚完成一个对接脚本,平台又更新了……所以这种赛跑竞争其实没多大意义;无非走的是量,而不是质。
真正有能力打持久战的,是那些不以商业热钱目的为核心的团体,比如豆瓣八组、网易看客、36氪之类的组织机构;我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前,首先得实现舆论自由;什么是舆论自由?简而言之,就是影响力,你说出的话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听到,而听到的人中,又有多少人会信服?这些信服的人,他们能帮你做到些什么?头条系很多作者并非头条独家投稿者,那么我们作为平台,能否影响到他,进而让他影响到其他平台的受众?只要这一连串隐形的信息流被打通,那么即便有第三方平台的存在,我们还是能在他们的地盘上构建这种隐形的信息平台,去影响一部分的用户,这就是潜在资源了;这半年流行一个词「破圈」,实际上也泛指这一类的操作,比如b站三部曲营销计划(此处@阿广Hiro),他们不需要某个up主在本站的粉丝达到多少,他只求有多少人看过ta的视频,这样b站的目的就达到了。实际上,当红海市场收束到某种程度的时候,每个人业余时间都被各类平台饱和地占据了,那就没有存量可分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以扩张?有且只有影响力。
为何要打击分发游击兵?因为他们的目的无外乎一个:薅平台羊毛进而赚流量热钱。这些无意义的营销会占据用户大量的时间,无论是何种平台,这对于「扩大影响力」而言,皆是一种损失;而且当他们形成某种势力,进行非正向舆论指引的时候,就会存在极高的公关风险,例如前不久微博的「女权」浪潮和b站的「厌女」势力,一旦组织形成,其行动力和动向将难以预测。与其放任这些游击兵,倒不如官方逼死同人,收编已有的&拦截未来的,用正规军填充市场。
8、可能被忽略的最短路径:正向反馈的利与弊
※这篇文章背后的思索可能会成为我工作道路的转折点,可以说是很重要也是很严肃的一次沉思;
前几天家里人放租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特别滑稽的事情,某海归女回国就业,随便在租房网上看了一圈,甚至都没有实地观察,就选了我们家的房子;然后签约当天转了一圈没问题就签字了,结果第二天她老妈气势汹汹找上门来,说我们的房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要求我们家照着他们家的要求整改……那个中介也是个缺心眼的姑娘,这还是她第一单业务,愣头青,头铁,瞎搞,甚至直接站在租户的角度直接帮他们说话,说什么「中介就是应该帮租户传达意见的」……大佬,你是中介啊喂,中介就是负责撮合生意的啊,就算遇到争执也要糊水泥和打太极啊,反而挑起矛盾,火上浇油,玩野啊?总之先抛开中介这件事(因为后来换了个业务熟练的中介对接),仅仅谈那个海归女的操作就挺令人窒息的,在她看来这间房凑合着也能住,我们家提的每一项建议她都接受(比如不能修复的问题就不修复,能修复的问题我们共同出钱修复),只是她阿妈这里不满意那里不满意……不过最后在她不懈的坚持下,好歹交易还是达成了……所以如果从一个足够高的角度看这件事情,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这位海归女会认为是自己的口才或something else的能力促成了这件事的纷争的和解,而这件事本身,它所带来的一切纷争和矛盾,其实都可以被避免,只需要她晚一天签约,只需要她在达成协议之前先和她阿妈商量好;都是成年人了,都不是叛逆期的少年,明明知道自己的阿妈是个喜欢计较的人,明明家里已经有钱到回国后租房前住的都是酒店,不差这点钱租房,为什么还要选我们的房子,而不是更贵更好的房子呢?最致命的是,在这种成功的正向反馈下,她更不会注意到这件事其实原本不应该发生这一点,反而会自我满足,认为这件事自己做的是对的。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尤其是在这个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狗的差距大的时代,我们更容易丧失对自己的自信,也更需要生活中的正向反馈来激励我们前进,但是这种正向反馈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当你对某件成功的事情的反思不够彻底的时候,很容易让你掉坑里还不自知,这就是传说中的:失败比成功的正向影响更大(注意,这里是「正向影响」)。
借题发挥一下,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是否也存在这类具有迷惑性的「正向反馈」呢?我觉得有,而且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尤其显著:搞出了一项新功能,完成了一个新模块,甚至整出了一个新发明申请了专利……他们是否真的具有让我们欢呼雀跃的价值?在我们这个开发圈子里,充满了小镇做题家,他们认为只需要自己学习好,找到份好工作,社会就会给予他们金钱、权利、爱情等等的一切……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并非如此,钱不是靠努力赚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权利也得看个人的领导力,hold不过来管不住人只会适得其反;爱情就更不用说了,在我看来就两个词:lucky&sacrifice……
正是这次事件,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现在所进行的这些项目的意义:我开办同和新媒体矩阵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不开办,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成为最短路径的方式来达成?我进字节跳动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还有其他更短的路径实现质的飞跃吗?这些都会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我决定在我想通这件事之前,全面停止除工作和目前进行之外的一切项目,时间是宝贵的,人生不应该在弯路里兜兜转转浪费时间,存世的意义也不应该由他人定义,所以是时候好好想想了。
9、内卷or创新:国内教辅机构的世纪之争
争议太大,避免冲塔,单独放另一个文档了:内卷or创新:国内教辅机构的世纪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