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和谐原文:https://www.facebook.com/notes/hocassian-stanley-he/%E4%BA%BA%E6%AC%8A%E8%BF%B7%E6%80%9D/612676992441101/
引子
十年前,一部傳說級別的催淚治愈向作品橫空出世,她,就是帶給了無數人無盡感動與淚水的《Clannad》。但是,假設這部紅極一時的作品晚十年發佈,登上如今的新番榜,是否還能取得和當年一樣優秀的成績呢?
琴美父母臨終前的舉動,寧姐為了小鎮的和平而做出的犧牲,美佐枝家貓的報恩,芽衣妹妹與春原之間的羈絆……這些重視個體價值的故事仍會被交口稱讚,但除此之外,一些過於感性的片段很有可能會引發大眾的爭議與不滿,這種不滿甚至會壓過這部作品的長處:1.芳野佑介的吸毒被洗白2.智代外傳中,她對愛情的執念卻導向了一個悲慘的結局3.冈崎的父親在他母親去世后,確實鼓起勇氣,花心思將他撫養成人了,但與此同時,他也有著卑劣的一面,諸如進行某些違法犯罪的活動而锒铛入狱,甚至還影響了自己兒子的升職。然而最後冈崎不僅原諒了他,還去思考「這個人是否有著幸福的一生」……這樣充斥著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言論已無法感動覺醒了的觀眾們。4.故事的最後,渚去世了,汐也離他而去了。冥冥之中,冈崎回到了與渚相遇的那一刻,最終他還是選擇這條導向悲劇的道路,但這一回,世界發生了轉變,一切都好了起來。乍一看作者這樣的表述似乎沒什麼大問題,但透過現象看本質,作者實際想潛移默化我們的,是雞湯一般的「堅持就是勝利」、「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等一系列麻痺人心的思想陷阱,這正是這類「治愈向」作品的本質:告訴你,你的失敗是暫時的,如果你運氣好點,估計現在就成人生贏家了。所以,你要繼續努力,繼續拼搏。但實際上,你可能根本就沒努力到那個份上。
人們對待《智代After》態度的轉變,包括近些年諸如《花開物語》等青春工作類番劇的爆冷也說明了這一點,現在的這個社會,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時候,是一個尤為重視個體,重視人權的社會,哪怕那個主體只是文學作品里的一個虛擬形象。
大眾因何而覺醒?
這種全民思想上的轉變,比起充斥著低齡人群的二次元圈子,以著名网络问答社区「知乎」為首的三次元群體更先一步開始了這種突破。
但是要指出,最重要的一點,推進中國步入人權時代的,恰恰不是一直喊著「民主、法治」口號的中國共產黨,而是網絡的普及。不僅中國是這樣,美國、日本等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期,而且幕後推手清一色都是網絡。
在人均一部智能手機的今天,每一個人都成了一個微型自媒體,任何不公平的待遇都有可能在一瞬間被拍下上傳,接著加害人無休止地被眾人唾罵。但換在過去,沒有人有手機,就算有也沒有今天這樣成熟的信息發散平台,無數侵犯人權、蔑視個體價值的事件就這樣併入了歷史的長河。就算之後當事人用文字描述出來,但這樣的衝擊力也是遠不如音像類的證據,況且沒有網絡作為媒介的傳播手段,維權之路舉步維艱。
人權主義的覺醒意味著什麼?
聰明的同學應該發現了,上文中我只是客觀地描述了重視人權后大眾的思想狀況,並沒有去下一個定義,去評判這樣的覺醒是否正確,是否合乎這個世界的規律。因為筆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至今也沒能獲得一個理想的答案。那麼,今天我就把困擾我的這個命題分享出來,不知聰明的你,能否給出令人信服的方案呢。前幾天看了木魚水心速讀的電影《模仿遊戲》,這部電影講述了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分析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图灵在二战中帮助盟军破译纳粹德国的军事密码的真实故事。圖靈自幼在同學的欺凌中長大,卻對這個曾深深傷害過他的社會表現出了無比的熱情。「被这世界伤的越深的人,就越会去努力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也許就如同筆者在《暗影年華》中的那句話所描述的一樣,這只不過是他在向這個社會證明自己的能力。
然而他在秘密機關工作的日子,也同樣是飽受非難的。面對著奸險狡詐的局長,他不止一次地想要離開,但還是被助手「瓊」的一席話語給勸了回來:「有時候最意想不到的人,才能做出最超乎想象的事。」私認為,這句話,就如同一個騙局,殘忍地奪去了圖靈的人權,讓他在如此蔑視個人價值的環境下完成了對世界的拯救。但同時,也賦予了他人生的意義,讓他名垂千古。這樣的矛盾,無以言表。《嫁給大山的女人》、《摔跤吧,爸爸!》等有關人權的作品里,無一例外地反應了這種矛盾:沒有了人權,卻收穫了自我的實現。知乎上不乏有人對此的評價是:「這是虛偽的,不真實的自我實現」、「並非自由選擇的道路,即便是實現了自我,也不應被承認」,等等。倘若這個世界真正開明,真的能夠給予每一個個體自由選擇道路的權利,就社會大同了嗎?並不!米澤穗信筆下的古典部係列第六卷《遲來的翅膀》中就描述了一個這樣的情景:千反田原本打算在她老爸的安排下繼承家業,但突然間她老爸又說不用她繼承了,自己愛幹嘛幹嘛去……這讓千反田無所適從,陷入迷茫。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今天的社會,如果有人能把自己的興趣升華為職業,想必是一件極其幸運與幸福的事情。但興趣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拿筆者舉個例子,之所以我今天會選擇做視頻,是因為初中的時候初戀被搶走,極度地想表達自己委屈憤怒的心情,而當時的我選擇了通過拍攝視頻來表達;今天我會選擇計算機軟件這個專業,是因為我的童年是在一個沒有計算機的環境里長大的,當時父母離異,我被拜託給外公外婆撫養,那個時候外公又因為某種原因成為了政治敏感人物,所以家裡經常來警察,不允許存在任何電腦、網絡相關的設備,這使得我被那些家裡有電腦的同學瘋狂嘲笑;等到我搬回廣州后,父母的嚴厲家教讓我再一次遠離了電腦。這使得我對計算機產生了無比的興趣。所以,我們的「自由意志」是真自由嗎?在選擇權被剝奪的情況下去實現自我,就真的是錯誤的嗎?也許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
人權時代來臨前後,大眾的心態有了哪些轉變?
可能看到這裡,的確會有些朋友對前後文的關聯有些疑惑:對《大山》這部作品有異議大概能夠理解,但對於《CL》的態度會有轉變,這又是為什麼?就拿《智代After》舉例子好了,上文中,我有提到發生「讓玩家普遍感動」這一背景,是發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的。那個年代是什麼年代?2008年左右。那時發生了什麼事情?上到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江澤民唯命是從,化身「中南海小媳婦」,各地貪官氾濫成災,下到普通民眾各守門前一畝三分地,各類人權事故頻發,校園暴力防不勝防,外來務工人員討薪不成血本無歸……再加上舉國大難「汶川大地震」,整個中國社會陷入了近十年來最黑暗的時期,而《大山》等弱化社會核心矛盾,掩飾人性醜惡的影片,正是在這一時期所拍攝的。恰恰是在這樣的時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迅速肆虐中國,仿佛一夜之間,所有人都學會了外強中乾,趨炎附勢,讒上媚下。網絡上流行的第一輪段子,是「手凉的女孩,你伤不起,上辈子她们是折翼的天使」等各種盛極一時的無病呻吟毒雞湯,還有「不轉不是中國人」等浮誇酸臭的愛國文案。我在《寻找人生的宝物,点燃希望的亮光》這篇文章里已經把事情說的非常清楚了,主題表達的是正能量嗎?是的。這種雞湯言論有效果嗎?有。但這樣的想法合乎人權的維護嗎?不合乎。它就像一碗雞湯,一個騙局,讓你堅強地走下去。只有在被生活死死地按在地上摩擦,背負了太多責任,只好逆來順受,逼上絕路的人,才能夠真正意義上被這樣的故事所打動——我們別無選擇。甚至還會告誡那些試圖反抗的人:別掙扎了,沒有用的。還不如選擇服從安排,也一樣可以實現自我。
那時的我們總是被壓迫,無處宣洩,近乎絕望,有且僅有這樣的精神食糧讓我們撐下去,去面對這殘酷的生活。而也正是這樣的動力,讓我們不計得失地拼搏,往往就會出現奇跡,做到那些我們不敢想象的事情。
這樣的精神興奮劑確實激勵了一代人,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套路將漸漸失去他們的光彩。
然而,人權時代到來之時,這一切都變了。這個時期其實並非特指某個具體的時間段,而是對單獨個體而言的「覺醒」:比如脫離了高中痛苦的學習生活,與心愛但家人反對的女孩私奔,輟學放棄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而自主創業等等……我們不再會被「治愈向」的作品所打動,我們學會了「佛系」的生活方式,我們總會對自己說:「對自己好一點,不那麼努力也是可以的」……於是乎,在重視人權的浪潮下,有的事情卻開始往消極的一面發展了:現在的小孩不用害怕老師會體罰了,但老師開始害怕他們早戀懷孕了;現在的民眾不用害怕警察暴力執法了,但警察開始害怕不講理的無賴了;現在的女生不用害怕渣男來襲了,但男生們開始害怕極端女權主義者了……究竟該如何去選擇我們的人生呢?在人權主義盛行的潮流下,我們該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心態呢?這大概會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命題吧。
尾聲
我们现今生活的这个社会在不断地步入民主的浪潮,愈加尊重个体的声音,这是极好的,证明了我们在不断地进步。然而,当我们在为《嫁给大山的女人》中的山菊鸣不平,批判农村里的某些传统家庭重男轻女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与此同时也有着不输于此的进步:当印度人为《摔跤吧!爸爸》中力排众议的马哈维亚喝彩时,当《三块广告牌》中海耶斯和狄克森握手言和时,当在绪花等人的努力下让祖母最终选择离开「喜翠庄」时,虽然最终的结果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似乎有那么些许的不尽人意,不够人文关怀,但他们是有在努力的,有在进步的,这就足够得到我们的赞许了。當人權時代真正到來的那一天,我們該如何應對呢?大概只有那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我們才會知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