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自媒体本身就如同一个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化的超级AI,快速地自我成长着。自发地取众家之所长,衍生出新颖想法并以流媒体等方式的新生代KOL们也开始在各大平台上崭露头角。正是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垂直领域、精准引流与释放天性、展示自我之间的矛盾开始不断浮出水面……

作为内容策划者,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的领域?

是应当垂直领域、一条路走到黑,把自己的形象与作品的风格统一起来;还是应当随性而为,雨露均沾,向外界展露真实的自我?本期【翰哥怎么看】专访同和君的老爸,来听听上一辈人对当今自媒体产业的见解与建议。

定位内容,更要定位自己(访谈老爸对内容创作的看法)

T:我其实很好奇,自从上个月邀请老爸加入以来,虽说给了我很多作品的简评与大致的分析,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式写出一篇完整的影评,这是为什么?(来自催更大队的凝视)

H:哦……这个……再给我点时间,让我了解一下吧,你发给我的那几个公众号我都有看,不过大多都是比较正经的,像“木鱼水心”、“伊姐看电影”那种的,搞笑的反倒是比较少,什么“阅后即瞎”,而且风格都比较迎合你们青少年的口味。而且还有……我有所顾忌的是,我的文笔风格会不会破坏你们的定位,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之前我在某个平台上,看到一大牛老师,天天发科普类的视频,最近突然发了一个讲关于衣着搭配的,他的粉丝瞬间就不买账了。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老爸为什么会觉得定位这么重要

放荡形骸之外,修行善心于内。

H:前阵子上映的那个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水形物语》,我和你妈一起去看的,你应该也听你妈吐槽我不爱看了吧(笑)。与你妈不同,我很容易看出来那个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无非就是诉求“男女平权”嘛,但它(影片)整体给我的感觉很压抑,很沉重,非常不舒服。我在生活中见到过比它描述的惨得多的事情,也正是知道这些,它会令我回想起那些真实的“惨剧”,我才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

T:

H:我实际上看的比较多的,是那种在广东话中被称为“屎尿屁”的电影(香港经典喜剧片),包括我看的美剧也是一样,那种主基调是很阴沉的片子我通通都不会去看,而是会选择去看很积极的。不过对于你们(青少年)来说,很积极的电影……你说它“心灵鸡汤”也好,宣扬正能量也好,无所谓,我不在乎这个。我care的是,看完了之后我会高兴,尤其是港产片。你知道港产片来源于什么吗?港产片绝大多都讲香港中下层那些人,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像我们那个年代有名气的导演,比如徐克、王晶等等,这些就来源于他们经历过的,很底层的,很真实的生活。这种情景经过他们的夸张、修饰,然后放进粤语片,你就会觉得他们特别的和谐。其实香港一定不是这个样子的,生活一定不是这样的,可是你就会觉得他们这种刻意的搞笑就是很有意思。

T:

H:他们其实也(在电影里)写了很多很惨的事情,可他们永远是用乐观的方式去讲述,而不是用那种很写实的,那种“我要揭露这个社会有多残酷”的方式。实际上在我看来,大家都是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着,没有人不知道(生活的阴暗面),大家都知道。可是很多国产片的导演,就要用这种“批判性的方式”把这些(惨状)呈现在你眼前,而且为了达到这种“批判的力度”,他们会采用一些很“扯淡”的描述方式。相比于上述的国产片,香港电影带给了我一种很低级的欢乐,但终究这确实是欢乐,我不在乎它是否“低级”。

H:如果真的要说那些国产片整体素质达不达标,我觉得还是达标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不错的,尤其是看一些文艺青年写的影评,他们会把这种电影分析得十分透彻。可是我不会去看,我看那种电影,就会觉得很压抑。前段时间冯小刚导演的那个《芳华》,一上映立刻就火了,大家都在讨论,可我一直都没去看,直到前不久有一天我失眠,看到你妈看过,留在观看历史里边了,我才去看的。因为我从军队出来的,我们小时候就生活在部队的大院里,它所讲述的所有事情我们都经历过。所以,他想写的任何“比较惨”的事,都比我实际看到的、经历过的,要轻得多。换句话说,他(冯小刚)没有切实经历过这些,或者说有些内容已经“超过尺度”了,超过认知了,他就写不出东西来了。这些(电影里表现出来的)都不是我们那个年代真实的一面,它是经过艺术加工过的,不会写到本质的东西。可是通过这样的一部电影,大家就会觉得,好像回到了以前……可是我一点都没觉得。

在没看这部片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定是这样,完全没有写实,因为在那样一个年代里,经历过那样的事情,他根本没法写实;但他又想把他内心想表达的那些负能量放大,要不然电影就失去艺术性了。于是乎你就看到了一个很假的部队,很假的大院,很假的部队生活……经历过的人好像觉得是那么回事,毕竟还是描写了一点,“深有感触”地回到了那个时代,可是他又没有写出那个时代的那些东西。可是看了以后我很难受,因为它令我想起了部队大院里曾经发生过的那些负能量的事情,甚至可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家的一些事情。

它不仅没有真实地还原那个年代,反倒是令我想起了一些不好的回忆,所以那天我发了个朋友圈吐槽,冯小刚写这种故事的能力,远没有他写喜剧的能力强。这部电影充分地体现出他讲故事的能力,是如此的薄弱。所以这些东西,在我看来,也是我自己的问题。类似这种“爆款”性质的电影,对我来说恰恰是最避之不及的(笑)。你看中国那几个大导演,比如说张艺谋,大家说当时那个《活着》,在那个时代,他的几个代表作之一,拍的很好,很有意思,但我也不爱看,一个逻辑,为了渲染情绪、渲染悲惨、渲染贫穷,把生活描写得很烂很烂很烂……那根本就没有写到生活的本质。好比你今天要来讲述你过去的20年,难道你就会拼命写“以前每天受到压迫”、“每天老爸都骂我”、“老师对我不公平”诸如此类的吗?这些是你生活的全部吗?那么,如何轻重缓急地描写你的生活,还要写得有意思,这就是对你编剧能力的考验了。很多导演,他们大多都注重了生活的阴暗面,从而没办法去提炼那些有意思的东西,他只能去强调一个“面”,去强调悲剧的这个着眼点。不过我还是觉得,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没办法,没办法去做这种提炼。

(未完待续)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人生有無限的精彩,人生沒有盡頭。一個人只要足夠的愛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就算是真正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