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ocassian.cn/wp-content/uploads/2021/02/98b9adeca7bafb66968720468b22293671aab46f.jpg
二〇一五年五月,第一次去关注戛纳电影节。那一年,《山河故人》和《刺客聂隐娘》两部华语电影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媒体兴奋,我们也跟着瞎兴奋。因为其他入围的电影和导演我们一概不认识。
秉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我们每年五月都会围观戛纳,看看来自最前沿的大师,名导如何拍电影。
二〇一六年,华语电影缺席。
今年,中国导演邱阳的短片《小城二月》荣获短片金棕榈(最佳短片奖)。
今天聊一下今年戛纳最佳导演的获得者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牡丹花下》
索菲亚出生电影名门,他的父亲就是美国电影界里的教父级人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这种身份应该说为她进入电影界提供了绝佳的便利,却也在日后惹来不少非议。索菲亚凭借《牡丹花下》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爆冷拿下最佳导演奖。虽然说乱颁奖一直是戛纳的特色,去年爆冷把金棕榈给了《我是布莱克》,又把评审团大奖给了《只是世界尽头》。戛纳乱颁奖几乎成了一个梗,但是大家关心的是所有被提名的影片,而花落谁家完全就看当年评审团的口味的。
戛纳可以乱颁奖给别人,可是颁给索菲亚大家就有很多话说。所以《牡丹花下》在美国上映或者流传到中国都没有获得什么好评。
《牡丹花下》的原著是一部企图用一个寓言包罗万象的小说。它设置了一个巧妙地情节,在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北方军受伤的士兵闯入了一个南方的庄园,而这个庄园里住的全是女老师,女学生还有女黑奴。其中加之南方军的介入,整个故事试图探讨美国所有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
而在七十年代,《牡丹花下》已经有过一个改编版本。这个老版本由警匪片大师希格尔主导,希格尔的爱徒伊斯特伍德主演,希格尔把它当作自己电影生涯的最高成就。希格尔的版本更接近于原著,多主题,象征意味也比较强。虽然索菲亚一直强调自己的作品不是对希格尔版本的翻拍,而是对原著的全新改编,但是我们还是要把这两个版本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
更精简
我们经常因为一部电影的改编偏离原著而破口大骂。其实是否忠实于原著并不是改编作品好坏的标准。是否忠实于原著完全是看改编者的创作意图。电影可以等于原著,那就是忠于原著了。但是低于原著或者高于原著,其实都是尝试对原著进行突破。
索菲亚大刀阔斧去除了整个黑人角色,去除了南方军的对故事发展的影响,去除了几个女性角色的一些背景。她隐隐约约地提到南北战争,用不绝于耳,沉闷的炮火声提醒我们整个电影的环境。除此之外,她的角色无根无源。无根无源,让她的故事更适用于大多数情况,更具有代入感。而对关键情节的删除和多余主题的剔除,让整个故事集中在一个点上,那就是关于男权与女权的问题。有人打了一个不是很好但是很形象很讽刺的比喻,说这是“和尚进了尼姑庵”。
希格尔顾虑的更多。他很想讲清楚整个故事的复杂性。希格尔给了几个女性角色太明显的特征与个性,以及复杂的人物背景。这让这个寓言变成一场离观众很远的戏剧。我们知道那个人不是我们自己,因为她们一个是和哥哥乱伦的老巫婆,一个是企图害人的小妖精。
相比之下,我倒是更欣赏索菲亚的简洁。她的女性角色细腻而真实,因为人物背景的简单与性格的单纯,让观众更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
更细腻
希格尔的版本是基于一个男性视角。他通过一个闯入者的视角去观察这些住在城堡里的女人。甚至,伊斯特伍德饰演的这个士兵,更有花花公子的形象。从树林里遇到采蘑菇的小女孩,就给了她一个深情的吻。之后更是发生了各种风流事。最后他葬送自己的性命,更像是一个浪子落入了一群蛇蝎女人的手里的黑暗童话故事。
索菲亚的改编是建立在女性视角之上,这与她想表达的关于女权主义的主题相关。索菲亚的细腻体现在,所有女性角色在遇到一个闯入男性的情况下的微妙变化。这种微妙变化也是我最为欣赏这部电影的一个点。
在一个以女权为主导,并辅以基督教教条的微缩社会,在一个受伤士兵的打破之后开始出现了秩序的混乱。在索菲亚的电影里,关于情爱并没有直接的表达,也没有过多的争执。妮可基德曼所饰的庄园主对于士兵尝试情爱表现于一场她帮士兵擦拭身体的戏。这种隐晦的表达,让电影不会流落于表现女人的勾心斗角,而是对于一个男性,对于一个闯入者的复杂感情。很多豆瓣评论说,这个电影拍得不如宫斗戏。我觉得你喜欢看宫斗何苦不拿起电视遥控器而要在这里瞎凑热闹。
当士兵渐渐痊愈,以女权为中心的庄园开始滑向男权;在士兵可以走动,并且拥有了可以选择的权力时,女权和男权发生了置换。草率的是,在这个转折出现之后,索菲亚对叙事失去了控制。一个匆匆收场的结局,击溃了花费心思构建的寓言。
更封闭
希格尔的版本开始于一连串的旧照片,背景音乐是一首反战的民谣,这说明了希格尔试图从这个明确的背景开始叙述,也开始了他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反战。希格尔的电影空间不算封闭。园长中途驾马车离开庄园打破了封闭感。加之一连串的幻想,回忆,把我们连接到了其他的空间。
而索菲亚创造了一个非常封闭的空间。影片几乎全程拍摄于庄园之内,除了一开始小女孩在树林里采蘑菇发现了受伤的士兵之外,摄影机没有再超出那倒铁栅门。最后越出了铁栅门已经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被毒害的士兵放置与门外,而女人们在庄园内远远凝望。
这道铁门之内,有不可战胜的权威。引用另外一位影评人LOOK的话
2017版《牡丹花下》是科波拉对逝去年代的一次深情回望,是对那些被镶嵌在时代夹缝中的沉沦女性的一次自然主义式描摹。这才是真正女性主义式的敏感表达。空有口号的呐喊与抗争留给未来的将永远是历史的尘埃。
可惜我并不欣赏这样的结尾。或者说在影片过半的时候,索菲亚完全丢掉了节奏。失去一条腿,拿起一把枪的士兵像一头野兽。一切变成了性命相关的求生之战,什么感情色彩,微妙变化都抛掷脑后。女人们采来了毒蘑菇,烹饪豪华的晚餐,置之于死地。好像没有了其他选择,其他方向,因为涉及到命的时候我们什么都忘了。所以断腿之后,我就有点看不下去了。或许并没有人可以写出更好的结尾,或许不了了之会更好,因为死亡只是一种推演,但是不适合做任何故事的结局。
索菲亚的《牡丹花下》总体来说,其实还是很优秀的。尤其要说一下它摄影。全自然光加烛光照明,光影效果可以说绝对是顶级的。当然这也不是首创,已知的就有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2011版的《简爱》,侯孝贤的《海上花》。《牡丹花下》的摄影师和王家卫拍过《一代宗师》的飞利浦·勒素,现在还不是特别出名,不过应该很快会备受关注。
所以我怀疑的是,《牡丹花下》的摄影,服装,包括演员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但是索菲亚的表现可以说是一般。整个片的编导都是她,在一些地方,怎么说也谈不上是大师。所以这个最佳导演拿的是不是实至名归还是有待商榷的。但是关于她是她谁女儿这件事应该聊完电影当作吹水的素材就可以,不应该影响对电影的判断。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6188牡丹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