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or创新:国内教辅机构的世纪之争

发布于 2020-09-21  1045 次阅读


首先说说一个大局面吧,局外人可能就觉得几家教育机构巨头在疯狂烧钱,然后由于沉没成本,所以他们在烧完所有钱之前没有任何一家会松口;这其实是十足的假象,每家公司对自家的运营情况其实非常清楚,所谓的「往死里砸钱」都是表演给外人看的,真实情况其实根本没扔多少出去,主要还是骗竞品公司扔更多的钱,大家达到相同的目标,我骗你扔出了更多投资人的钱,你花的比我多,那么我就是赢家,投资人更愿意把钱投给我;教育机构其实内核还是传统行业,而且由于沉淀时间特别久,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和玩法,每个机构都是从血雨腥风中杀出重围的,都有着自己对应的细分市场,盘踞得非常稳固。目前市场上做的比较大的有新东方(外语例如托福雅思、考研例如针对目标学校专业开班)、卓越(最出名的复读班)、学而思(k12押题很在行)等等……他们之间其实过去也一直在互相抢地盘,但发现自己在行的领域别人怎么抢抢不走,别人在行的领域自己怎么抢抢不来,后来就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默契,大家只吃好自己盘子里的肉就行了。这个时候来个搅局的,甚至还会通力合作共克时艰……所以如果硬上可能并不是最佳的选项……我看现在网课市场就有很多游击兵,说不定可以孢吞一波……

上边说了,这个传统领域里的传统企业都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和沉淀,他们都有自己的杀手锏;作为教辅机构,和普通的学校相比,他们的目标其实是不一样的,学校可能更多的还是公益性质,但他们就是纯粹的商业性质,目的就是赚更多的钱;那么钱从哪里来?从家长手上来。怎么让更多的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小孩送进来补习?小孩分数提高了,家长们再这么一传,更多家长就会蜂拥而至了。所以目标转化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小孩提更多的分数?

商场如战场,这是我一直敬仰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应该加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应该,也不允许把这种铜臭味带进未成年人的世界。这些教育机构为了给小朋友提分,手段可以用肮脏与龌龊来形容;拿卓越举例,仅仅广州市就开了二十多家站点,他们怎么做的呢?老师只有等学生放学之后才开始授课,白天没学生的时候就各种做题,题目从哪来?都是站点附近学校出的题目,毕竟除了联校的大考,其他考试大部分还是学校自主命题的,既然是自主命题,那么一定有命题人,命题流派也一定有特征,要么就是通过私人关系拖学校题库(有些学校老师也在辅导机构做兼职),要么就是直接和学校领导谈好,我给你多少钱你就给我真题,然后老师在辅导学生的时候就说这道题我们押的,做吧。什么?做不出来?没事,我做好了,给你分析下解题思路吧。

这就导致一个什么情况?表面上大家都是学生,但因为某些暗中因素,你通过捷径拿到了比我更高的分数,但是我和我的家长不知道(这是重点)你走的是捷径,然后家长开始觉得是不是我努力没到位,然后我也会开始自我怀疑,进而失去自信;在成长历程中,失去自信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因为他有一个趋势效应,今天你觉得自己不行,那么明天在这种自我暗示下你就会更不行;久而久之出现一个什么情况?真正牛逼的老实人都被压下去了,反倒是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混成了主流,这不是劣币驱逐良币是什么?当然我也不是全反对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毕竟同和我也算半个厚黑学导师了(咳咳),最令我在意的就是这种「不知情」,假如说班上学生都公开自己上过哪些辅导班,做过哪些题目,有哪些题目被押中了,我觉得ok,没问题,你花了300块报的班,如果我拿不出来这笔钱我认可这个结果,但是假如我有钱,那么我可以花3000块找更好的老师拿到更好的分数;「分数是检验学习努力程度的标准」,当大家拼的不是努力而是分数,那么这一切我都不在乎,反正都是玩;但是我们在乎的是,如果把每个人努力单拎出来比,你通过这种瞒天过海的行为让别人以为你很用功,进而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明明比你用功的学生进行责备的时候,你和你家长的良心难道没有不安吗?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还是印证了马太效应: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被各种人管着,想自证清白无路可循,明明天资聪颖却最后走了下坡路,需要靠成年后慢慢思考琢磨和解……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才能复原精神力(相反成年人遇到这种情况,只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统一一切可以统一的人脉,往死里跟你对线,不需要在乎任何人的眼光)……但这一切都可以被避免,只要这些教辅机构能够良心一点,家长别把自己的孩子当筹码用,就这。

接下来说说内卷和内耗吧;这里分享一篇上交大的生存手册,学长学姐们期望通过这本册子改变新同学们对待世界,行为处事的观念,其中就提到了关于应试教育的反思:

survivesjtu.gitbook.io/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开始就说,或许真正有潜力的市场在应用教育领域。

从唐宋一直推行至今的所谓科举制(中考高考也算此类),本意是好的,就是永远开放上升通道,而上升通道的开放意味着社会发展动力的源泉;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带来的阻力要超过带来的动力了……就像手册里写的,多少学子挑灯夜战,每天学习的都是些没什么实践价值,仅仅是为了检验个人能力的知识……我记得很清楚,刚上高中的第一天,我把饭菜送进嘴里的那一刻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饭菜吃下去有意义吗?吃饭菜的我有意义吗?在重点学校每天面临的就是数不清的题目、大考小测、课程……我有真正对这个世界产生价值吗?所以那个时候支撑着我的是学校的社团,因为只有在那里我才能真正释放灵感,真正放开心思去创作,但设备资源有限,时间精力有限,很多项目最后都无疾而终。后来上了大学我搞出了些创新项目,才慢慢开始和周围的环境接轨,知道自己真正要干什么。

在过去,也许内卷重要,毕竟大家都没得选,没那么多领域给你创新;但当下,应用和创新才应当划为主流,尤其是高速发展的中国,通常来说6%的GDP投入到创新产业,这个国家才能算是步入了高速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更多创新人才涌入来完善;保证k12公平竞争,维系应用&启发教育不间断,这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说回头,所以其实我和那位在卓越工作的姐姐,其实在短期内不得不处于一个对立的局面,一个左一个右,用阶级斗争来说都不为过。说实在的,我真没想到,脱离应试教育这么多年了,最后还是绕不开这场纷争……也是够讽刺的。但是世界是不断变动的,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目光辩证地看待这些,也许通过我们的努力,只要不停下脚步,局势就能从量变到质变,最后抵达理想的彼岸。没错,我亲历过这样的事情,06年土豆创立,当时没人看好PGC、UGC这些媒体市场,但我还是把它当做一种热爱,从初中高中一直做到今天;16年通过跟某个大导演从事过相关工作后,17年我自己出来单干,还是获得了不少成就,而且发现了更多比我更加热爱,坚持得更久的人们,他们获得的比我多更多——这是他们应得的,也让我更加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是能够看到结果的。


客观来说,如果站在商业本身的视角,实际上一定要小心两个势力:

  1. 基层人民
  2. 少数派群众

帝国主义、君主制存在了那么长的时间,共产主义都没甚嚣尘上,但资本主义刚出来才一百来年,就诞生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群有识之士。其实这是很恐怖的事情,当底层的压力达到一个阈值,他们自动就会产生反抗的力量;而少数派群众实际上形成的原因也很类似,他们便是「有能力」的弱势群体,相当于在大众之中被歧视,但又在某个领域具备很强的力量,可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当这类群体由于利益受损、且得不到同理心的时候,很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举动。

无论如何,就算不得不损失小部分群体利益以保全大局,也万不可轻蔑对待,使之人格遭受侮辱。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人生有無限的精彩,人生沒有盡頭。一個人只要足夠的愛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就算是真正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