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其人,最大特点就是,没有脖子……
这个人的性格和处事基本上有一部分清华的影子,剩下就来源于他不错的出身。
他的很多性格,还是很像我周围的清华同学的,比如聪明,看事情比较透彻,说话犀利,喜欢侃侃而谈。同时也有清高,自负,骄傲,好胜,自我框架很强,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甚至不容得他人反对。
至于他的一点所谓情怀,所谓的诗与远方,大概也是每一个读过了圣贤书,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内心共同的一点小理想,如果说有机会让清华的同学搞一个科研中心他肯定很开心,搞一个艺术馆他也觉得这事有意义。而且不仅是清华的同学,很多人内心都有这样一种小情怀,甚至有改变世界的小冲动。比如,我有一个小目标就是开一个私人图书馆,以及买一所大学,当然我还没那个财力。
然而,毕竟不是所有的人活成他那个样子,能力是一方面,家境的支撑更为关键。高晓松毕竟家境优渥,不需要考虑柴米油盐,自然有犯错的机会,也有追求诗与远方的权利。普通人则不然,多少人在无奈与不经意间被世俗磨去了当初的纯真理想,若这时候笑话他们没有追求诗和远方,就属于典型地站着说话不腰疼了。这时候所说的“诗和远方”这种话,更像是一种“政治正确”,变成了占领道德制高点的武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了我们,多数人吃饱了才回开始想着精神追求,那种什么都不在乎一心追求艺术的人毕竟是少数。想想国外以前很多艺术家科学家都是贵族出身,也是因为他们不用担心生计,又接受过高等教育,从而可以安心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情。高晓松大概也是这类人,他体会不到还有些人买不起房,吃不去饭的挣扎,所以也就有了一些“何不食肉糜”的言论,也有了他觉得希拉里肯定能赢得大选的赌誓。
当然说到底,高晓松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一方面有些才气,所有不由得也有点得意忘形,读过几本书,就喜欢指点一下江山,喜欢教育一下后辈。一方面他也明白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长得不算英俊,不管甘心与否,也时而自嘲一下。情怀这东西,他也是有的,毕竟是搞音乐的,还是有点艺术追求的。
如果从一个正常的中国人角度出发去想,他的这些特点再正常不过。但偏偏我们总是要走极端,有些人要把他搞成一个十全圣人,显得荒唐;有些人把他批的一无是处,也未免刻薄。毛主席早就告诉我们了,事情要一分为二的看,部分肯定部分否定才是人生的正道嘛。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管他娘的是个什么人,这与我何干,日子还不是照样过。看到他说了几句骄傲的话,骂他一句傻逼,看他说了几句颇有道理的话,心里也思忖几分悟一下。也就这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