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新媒体矩阵是什么?

我们旨在通过IT/互联网+技术手段,为处于自媒体大航海时代的中小型创作者提供高效和去中心化的创作辅助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素材处理、信息分发、作品展示、版权保护等等,我们归类为五大子矩阵分别处理不同的业务:

  • 文学矩阵:同步&储存&展示成员专栏文章作品
  • 素材矩阵:共享&展示&归档图片、音乐、视频素材
  • 视频矩阵:同步&储存&展示&维权成员视频作品
  • 分发矩阵:分发文章、图片、音乐、视频作品到各大媒体平台
  • 创作矩阵:帮助创作者找到相关领域的合作伙伴&法务咨询&共享商单

对于持续发展的新媒体领域,我们相信混合云服务(私有云+公有云)是未来创作者的主流选择,所以在此与众多合作机构共同推出了这套开源矩阵框架,任何部署了此框架并遵守矩阵守则的主体都可以开设属于自己的新媒体矩阵,根据主体的需求,选择性地加入上述五大子矩阵,优化个人或工作室的创作工作流。

实际上新媒体矩阵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其核心目的即帮助创作者打造主体私域流量。作为使用者,你可以将他理解为一个生态,当前开源仓库能够实现的功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合作方开发的针对性功能,比如文学矩阵的底层框架就是WordPress,然而加上由「QQWorld收藏家」提供的文章收藏功能、被「樱花」主题包装过以后,它就能够成为一个足够精致的个人文章展示站点。相对地,矩阵部分功能需要向合作机构付费购买,我们作为主创团队仅仅提供免费的框架,降低上手门槛,让原本面向企业的功能对于普通人也能使用。

需求调查

由于我们目前人力资源不足,开发条件有限,故暂时无法实现自动化部署安装,未来预计会寻求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帮助,故在此通过问卷统计下「期望部署这套系统但暂时没能力自行部署」的人数,之后我们会与您取得联系,探讨更多可行的合作模式:(调查问卷链接)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 工作QQ:3342614805
  • 工作微信:tonghejunHCH

合作机构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免责声明

本矩阵全体软件代码遵循MIT开源许可,在任何情况下,作为作者&版权所有者,「同和新媒体矩阵开发团队」不得对任何索赔、损害或其他责任负责,无论是在诉讼中合同、侵权行为或其他,源于、出于或与此相关与软件或软件的使用或其他交易;以此框架衍生出的任何形式的矩阵皆应当履行向公众传播有益信息的义务,且不应当与加盟方(创作者)签订任何不平等条约(例如侵占版权、账户共管、账户转让等),如果您发现某个矩阵内发布的信息涉及色情、暴力、侵权等任何不合法范畴,请立即同步该矩阵拥有者下架相关内容,必要时还可借助当地法律维权。

期待您能成为我们之中的一员,作为非盈利组织,我们不需要加盟方履行任何义务,但我们会为成为每个成员最坚实的后盾,从跨平台的视频原创保护,到成员间素材资源共享,开源精神会贯穿我们的行动宗旨。 「一人非孤岛,无人可自全」,遍地开花,聚沙成塔,抱团求存。

问题反馈

联系开发团队

飞书加好友:feishu.cn/invitation/pa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大家好,欢迎来到同和新媒体矩阵与小众多频道网络的服务产品宣讲会,我是今天的主讲人同和君;目前PGC、UGC的市场已经趋于成熟,我们旨在通过IT/互联网+技术手段,为处于自媒体大航海时代的中小型创作者提供高效和去中心化的创作辅助服务,通过旗下五大矩阵护航内容输出;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系统地讲解下关于项目的来龙去脉,与关于我们团队的故事。

通过从业者们都熟悉的案例,讲述商业化历程。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从15年公众号风靡到18年短视频兴起,再到如今各行各业的大咖入局专业中长视频,自媒体行业变迁伴随着以下特征:从个人到团队、逐渐建立版权意识、将自媒体做成能够维持生计的正业……(b站的高能联盟、敖厂长字体侵权事件、b站的创作激励计划)当人们发现流量能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时,商业化的趋势便势不可挡了。如同开设一家公司,人力资源、法务、收入……这些概念其实与上述特征一一对应,而时值转型期间的内容创作者们,大多都对商业运作不甚了解,同时也对其中的风险防不胜防,在巨大的需求之下,MCN诞生了。

讲述MCN历史,让大家了解ta对于内容行业的影响,并引出其优势和劣势。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MCN”是内容产业重要的一个参与角色,它主导和链接了生产、流通以及内容的变现。也可以将它看作新兴的商业体,其背后是整体网络结构化的改变所催生的商业组织,也是拥有内容制作能力、红人孵化能力、流量获取和变现能力的组织。自前两年起,这种能力超越了行业的界限,被更多传统企业、品牌及资本所看好。简而言之,MCN通过与当下网络红人签订1-2年的合作合同,例如「20万买创作者一年的作品,规定创作者每个月创作不少于4个视频」,而且广告商不与创作者直接对接,MCN让创作者做什么就得做什么,这就使得创作者与内容、观众之间渐渐产生了断层;再加上MCN签约时创作者确实火爆,但签约后热度有可能因大众的审美疲劳或者自身无法撑起二次发酵而消散,一系列的因素导致经济效益不如预期;虽说的确提供了法律方面的援助和商业方面的支持,但这无疑是为创作者在内容输出方面戴上了镣铐,导致整个MCN的运作直接「向钱看」,反而欲速则不达,越想赚钱却越赚不到。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关MCN的负面评价持续涌现(比如账号侵吞、天价违约金等),资本开始了所谓的「去MCN化」运动以避嫌,实际上只不过是退居幕后,不让观众了解到自己关注的博主背后有这样一个资本运作单位罢了。

分析近年自媒体主体入行情况,展现可能出现的商业机会。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由于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当下脍炙人口的内容总有一天会令到大众审美疲劳,所以传统MCN若签订某个创作者意图持续输出,其经济价值有限,且市场情绪反馈不佳(会由于商业化程度过重而被受众厌恶,举例露西亚的雕刻时光,木雕可以红一时,但不能红一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已知一个垂直领域的主体在创作思路受限的前提下并没有长期爆红的潜力,不如将商业化机会「物归原主」,由创作主体自行把握发展路径。这里就涉及所谓的「创作解耦」,法务外包化:需要用才联系,不需要传统MCN的那种强绑定关系,实际上他们说是说提供维权服务,但根本用不上几次,说白了还是一直资源的不对等,他们拿这种很虚的资源加一点点钱就交换走了你的创作自由和创作空间;商机接单化:我们的矩阵在未来并不会对接那些铜臭味很浓的投资者,而是会更广泛地接纳那些乐意用金钱换影响力的资本入驻,整个矩阵也会发展为以兴趣为导向型,我们更推荐创作者以副业的方式成为PGC、UGC的一员,这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创作灵感,保证作品质量,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同行之间的竞争,让每一个加盟的创作者乐意共享自己的资源,达到「资源游离化」。说白了就是,你可以借用我们矩阵的工具属性来盈利,这个完全没问题,但是我们作为矩阵的创始者,一定会以我们开发这套系统的本心来赋予它个性,那就是去中心化、轻盈利、和以兴趣为导向,这也是NMCN(小众多媒体网络)的主要概念,每一个创作主体都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新媒体矩阵,比如现在我的这套叫「同和新媒体矩阵」,那叉烧你拿去用了,你可以改名「叉烧新媒体矩阵」,后边另外一个叫秦桑的工作室也想用,那就可以改成「秦桑新媒体矩阵」,这就是私有化部署的好处,没有任何人会约束你。同时这套系统通过互联网/AI能力的加持,不断减少创作中投稿、筛选素材、宣发展示等重复劳动的人力投入,让创作者专注于创作本身,这些具体的功能我们会在之后的篇幅里详细为大家讲述。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作为小众多媒体网络,我们深知大多数突然爆火的内容都出自小众文化(比如刚刚说的木雕),出自每一个微创主体,其中也包括屏幕前的你。那么既然热点从小众中来,无限的小众就包含了无限的热点(这该怎么理解呢,刚刚说到的木雕也是小众文化,而最近爆红的「将500克黄金锤成三星堆黄金面具」也属于小众文化,所以只要小众文化一直保有爱好者,这种热点就会不断地延伸,一个热点结束了还会有下一个热点诞生起来),无边界自由的创作环境也雪藏着无限的出圈机会(有些MCN觉得某个作者某个垂直领域的选题好,就让那个作者一直做相同的选题,比如师生对线系列、梦想改造系列,但这些ip终究会有燃烧殆尽的那一天,也许作者很早就想转型,但由于商业条款的限制而无法动弹);基于这一点,我们仅向小众主体们提供「自媒体创作提效工具」、「游离的商单推广机会」和「外包式的法律服务」,不与创作者签订任何不平等条约(例如侵占版权、账户共管、账户转让等),不参与任何内容的决策。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NMCN的基本概念:

2017年,「同和系视频矩阵」立项,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对抗哔哩哔哩弹幕网严格的审核机制。早在2016年,该网站就开始了为人诟病的「去二次元」整风运动,以无版权为借口大量下架&删除建站初期ACGN爱好者上传的二创视频,且毫无依据地封禁所谓打色情擦边球的Galgame杂谈视频,比起他们放在网页头版公开推广的番剧,我们游戏爱好者的作品根本算不上「衣着暴露」,且作品在我们严格的自律下,也根本和色情沾不上边。后来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我们才发现原来不止我们一个圈子受到了这样不公正的对待,说唱、微电影、影视剪辑、鬼畜、虚拟歌手、特摄扮演……许许多多的小众领域都表示自己曾经受到了限流、无故下架、恶意删评等问题,这些平台带来的限制使得我们在扩大受众的路上举步维艰,基本上只有那些经过平台点头的领域,才能获得流量的倾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信息霸权。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作为创始人,同和君我在初中时期就许下过一个美好的愿望: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每个人都能够随性地使用镜头记录下自己眼中的小世界,分享给同样热爱生活的朋友们。在那个时代,剧组戏班不再垄断荧幕,没有人会因为无路表达自己而陷入沮丧,每个人独特的魅力都能够通过视频传递给另一个相同品味的陌生人……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2015年自媒体蓬勃发展,2016年短视频开始井喷,2017年青少年优质作者不断破圈……那时还在创作赛道上坚持的我终于看到了曙光:真的想不到,这一天这么快就来临了。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网络暴力、低俗内容、劣币驱逐良币……而其中最致命的问题是,真正优质的内容虽然被创作了出来,却并没有抵达潜在受众。所以那时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盛世,真的如我们所愿了吗?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混沌背后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无内涵、纯精神刺激的新媒体内容,其受众必然是最大的,比如搞笑、整蛊、吃播……当这些内容成为主流,势必会减弱每个人对小众深层次领域的注意力。聚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深度群体的关注度就是这样日渐式微的。再加上无国界的资本对高收益率的热衷,掀不起什么经济波澜的冷门领域就更加被排挤在外。根据暨南大学知名心理学研究者,也是我们成员之一的何白渝提出的「精神极限论」,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每个人的思想构成大相径庭,能够触动每个人心灵的事物和观点也不同。随着多样思维的灭绝,人们渐渐不再获得心灵的共鸣,逐渐变得麻木不仁。而以营利为目的,部分鲸吞创作者的多媒体频道网络(MCN)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一些利欲熏心的机构,通过一系列霸王条款疯狂收割他们的作品与流量……这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百害而无一利。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佐证上述命题,同时改善精神环境,遏制思维绝种,我们便提出了上述「小众多媒体网络(NMCN)」这一系统的解决方案。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从已有资源/需求/行业痛点入手,阐述我们具体解决的问题和优化的方式。

‌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通过五大子矩阵护航创作,从已有的行业痛点入手,对他们进行解构和优化;每个加盟主体都享有使用全矩阵各项服务的权利,这五大矩阵依次为:

  • 文学矩阵:同步&储存&展示成员专栏文章作品
  • 素材矩阵:共享&展示&归档图片、音乐、视频素材
  • 视频矩阵:同步&储存&展示&维权成员视频作品
  • 分发矩阵:分发文章、图片、音乐、视频作品到各大媒体平台
  • 创作矩阵:帮助创作者找到相关领域的合作伙伴&法务咨询&共享商单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各项业务:

第一个是素材矩阵,该子矩阵旨在为创作者提供高效率的素材整理流程,它可以对视频、音乐、图片三种类型的素材进行归档和打标签,前接素材采集,后接素材调用,且对外提供展示,帮助创作者整理思路,节省重复劳动与共享创作资源,这也是我们自认为做得最好的一项服务。以视频素材的处理流为例大致讲解下处理流程(讲讲它是如何优化创作流程的):(首先)导入素材→人工处理:对素材「掐头去尾」、删除「废片」、归类「高质」和「普通」素材、手动选择素材的版权信息→计算机处理:执行「掐头去尾」裁切指令、打标签、根据素材种类进行不同画质的压制(高质量为无损压制、普通素材为微损压制)→素材调用:补充标签、选定素材后导出到指定剪辑用临时文件夹(相当于剪完之后就可以把临时文件夹删除了);音乐、图片素材的处理流程也差不多,都可以打标签、按版权情况区分、和在前端展示。接下来讲讲我们产品上的切入点(为何我们最终选定往这方面下功夫,去打磨这个服务),正常来说,我们现在萌生的好想法,在过去肯定也有人想到过;在影视领域,的确有一种名为「DIT(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的影视工作流大幅提升了电影工业的工作效率,其中包括实时调色、特效预合成、样片制作等数十种前中后期的复杂工序,而传统的剪辑软件,比如edius、PR、vegas等都对相关的流程做了适配(你要说他们能不能实现对素材的批处理、逐个逐个的精修,以及对素材打上标签?当然能实现,但批处理你可能要用A软件,打标签又要用B软件,压制又要用C软件,上传展示又要用到D软件,或者D平台,就特别繁琐;这样的困扰当时我也经历过,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做一个系统,把这些功能都给整合起来);由于传统影视行业太过于专业,将他们的那套庞大的工作流程完全套用在相对轻量的自媒体之上,多半会有一种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这些传统的剪辑软件好用我们才用它,而是因为实在没别的可以替代,所以只能选择迈过高高的门槛,硬着头皮去上手这些软件。并且,在短视频和中长型视频占据自媒体市场主流的今天,适配主流视频类型(例如口播、旁白、vlog等新兴内容),为相关创作者提高制作效率的软件却仍然方兴未艾,真正派得上用处的,大多还是一些第三方开发者为了优化自己的工作流而开发出的开源脚本。十分幸运,由于我们的团队也横跨IT互联网和新媒体两个行业,所以也接触到了大量相关工具的开发者,在交流开发心得的同时,我们也渐渐找准了自己能够深耕的垂直领域,接着打磨出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这套新媒体矩阵。当然,我们一直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所以矩阵中也会有部分服务与第三方开发者接轨,同时他们作为我们矩阵的盟友,我们也在持续帮助他们宣传自家产品(毕竟大家都是从基础脚本开始做起的,也都知道把代码打磨成产品并不简单,在这条路上需要开发者和从业者的不断推动);在自媒体领域我们经常说「抱团求存」,实际上在互联网、软件开发领域也是一样的;我们也欢迎更多对新媒体有独到见解的中小型开发者成为同和新媒体联盟中的一员,携手推进国内新媒体市场的发展。 以及后期我们还会加入素材购买模块,客户通过访问素材网站就能一键下单,帮助矩阵主体实现盈利。在座各位应该都有过了解,直到现在,很多素材平台都是中心化的,比如千图网、我图网,这些网站往往一家独大,慢慢形成垄断,他想怎么定义套餐就怎么定义套餐,他想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作为创作者实际上很被动。所以就我看来,未来的素材矩阵应当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主体都有把握自己作品的权利,不再被不讲武德的平台抽成。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第二个是视频矩阵,旨在储存、展示、维权创作者的视频作品。创作者有两种方式使用,其一是自行将视频整理上传到后台,与在各大平台发布视频的流程相似;其二是同步创作者在油管发布的视频到本地,也是我们推荐的一种方式,若使用此方法,创作者首先需要拥有YouTube账号,并将视频同步上传到该账号才能使用该矩阵的相关服务。大家可能会问,为何不直接同步国内平台的内容呢?毕竟大家都投放在国内,如果转投国外可能会增加执行的难度,而且为何作为创始团队,我们会较为推荐这种方法呢?这里我们有三个原因: 第一,由于国内视频网站对采集用户信息视为大忌,甚至有些平台直接拥有用户上传作品的部分版权;中国著作权法规定:「对于有著作权的作品,如果未经著作权主体许可,以盈利为目的,对其作品用任何手段进行复制是犯法的。」,若贸然编写脚本爬取这些平台很可能导致法律风险。 我们团队之前就因为类似的问题被发过律师函:著作权人同意转载视频,但他在此之后授权了「喜马拉雅」的独家代理权,之后该平台就前往各大平台「狩猎」所谓的非法转载,并要求所有非法转载的频道无偿转让自己的账号,否则将以侵权为由提起民事诉讼;此事件发生后,我们团队中于字节跳动工作的盟友第一时间联系了今日头条运营部和法务部,协助联系到了原作者本人,最后以三方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了此事。事后我们了解到,该平台旗下雇佣的「狩猎组织」多达上千人,他们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不间断地发现所谓的「侵权账号」,以「发律师函」的方式进行威胁,并上报勒索成果赚取提成,至今已成功夺走数十个自媒体频道,其中不乏拥有数十万粉丝的账号。 第二,除此之外国内平台还有一大特点,那便是无论上传到什么视频平台,那个平台必然会给你的视频加上水印;此举对于平台而言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当观众下载视频二次分享,其二次受众可以通过水印溯源到该平台,为平台引流;其二是沾创作者的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在合法的范围下无形地占有创作者的著作权,企图将作品的价值引导到平台之上。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是特别讨厌平台给我的作品加水印的,优土豆时代之所以加入b站,就是因为他们不会给视频加水印,后来b站也不行了,只剩油管一家不主动加水印的了……所以最后很多日常杂谈索性就扔那边去了,愿者上钩嘛。总而言之,不加水印的视频对于观众的观感来说是最佳的,比如电影就不加水印;如果对于个人著作权有特殊要求的,我们还是推荐自行加注那种移动或隐式的水印。 第三,中国的舆论逐渐在走向国际化,但这不应当仅仅由官方的组织机构来推进,作为小众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价值;而且作为国内新生代的代表,从事新媒体工作的我们,也应当向世界呈现中国新青年的态度;我们不乏好的作品,但是缺乏被发现的舞台;而从港澳台地区开始扩张对外宣传的版图,已被本人团队、友人频道等相关组织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自2017年我们在油管、脸书开设账号,以泛ACGN文化为契机,主打「致力于以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世界玄学和因果」这一主旋律对外输出之后,短短两年就收获了惊人的上百万阅览量;在这一过程中,我十分惊讶于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还将中国内地的生活水平、大众思想境界与东南亚小国等同起来;而我们的出现,也进一步改变了他们的认知。近些年,以李子柒、美食作家王刚、办公室小野为首的顶流自媒体团队对外打开了多维度窥探新中国的窗口,且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而自疫情之后,似乎国内也只有他们占据了油管的头部,这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如果能将我们优质的作品发往国外,既能占据华语区早期流量资源的优势,又能协助主流媒体对外输出我们的意识形态,可谓一举两得。 说回视频矩阵本身,存储和展示功能看似十分基础,且其他的平台也有相似的功能,为何我们还要自立门户呢?这也算是我们作为有过一些运营经验的自媒体人的前车之鉴吧;首先,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许今天某个平台的审核门槛很低,创作者的一些擦边球作品勉强能够过审上架;但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红线会上升到什么程度,就像刚刚在介绍NMCN时说过的那样,平台能够说封你的作品就封你的作品,封了之后就不能下载了;如果没有备份,这个作品就永远地被平台抹去了。对于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创作,又没有备份习惯的创作者来说,这个结果想必是很难接受的。而且对于一些相对特殊的视频,也许无法在平台上过审,但创作者又希望有一个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这个时候视频矩阵就能够帮助创作者打造私域流量,甚至可以利用它存放个人作品,专门展示给甲方、面试官看,以达到展示自身专业范儿的效果。顺带一提,之所以选择油管来同步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将违规下架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该系统除去储存+展示成员视频作品的功能以外,还会根据视频的特征信息不断在全网检测其有无被盗用,一旦检测到会立刻将相关信息发送至创作者的邮箱。具体检测流程如下:

  1. 根据标题+简介搜索(分词后模糊匹配关键词)
  2. 根据封面搜索(通过引擎搜图)
  3. 根据视频截图搜

不过由于开发资源分配问题,这一部分暂时仍未开干,大家可以看到ppt上功能列表区域,有些条目打钩有些条目打叉,其中打叉的表示暂未完成;我们会持续完成这些目标,不过具体进度还得看大家的反馈,越多人使用这套系统,我们就越有优势。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接下来介绍下文学矩阵,这个其实可以理解为自带同步功能的个人博客,毕竟框架用的就是WordPress,主题是Mashiro家的Sakura,它可以将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专栏、知乎专栏等主流平台上的文章同步到网站里,其中同步功能由我们的盟友「QQWorld收藏家」提供。文字作为最古老的媒介被我们沿用至今,迄今为止也无法取代其他任何形式的媒介。基本上我接触过的新媒体作者,除了从事音视频创作,也还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主流媒体平台也会提供某些类似微博的功能,但还是那句话,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说不定哪天就因为某某原因下架了。文学矩阵和视频矩阵有一个很大的相似之处,那便是对作品的「富集」,也许你发过很多视频很多文章在不同的平台,但如果你想好好地将他们归档整理,视频的话还好说,毕竟是本地编辑完再上传的,所以本地也许会有拷贝,但作为文章的创作者,很少有人是在本地写好之后再整个粘贴到平台编辑器上的,更多的还是直接用平台的编辑器直接写,写好了直接发布。这就导致,如果没有一套可靠的同步系统,估计你只能一篇篇从这些平台上手动复制下来了。而且传统的本地存储基本不支持富文本格式,相信大家都遇到过把从网页上复制下来的文字贴到word里格式扭曲的情况;既然没办法保存到电脑本地,咱们退而求其次,还是可以将这些文章保存在自己网站上的。这样即便某一天,说不好听网站被查了水表,你还是有时间将云端的博客整个打包好下载到本地,至少数据不会丢。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然后是创作矩阵,这是我们所有子矩阵中唯一一个中心化的服务;创作者可以利用它构建私人的人脉关系,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矩阵版图,凸显主体影响力,也可以选择共享节点,将自己的矩阵关联到中心服务器上,与此同时你也可以查看到其他同样使用了此系统,且愿意共享出来的矩阵,接着与你熟悉的创作者建立关联关系……等用户达到一定基数,创作者就可以利用这张关系网找到相关领域的合作伙伴,比如在ACGN领域活跃的A认识vlog区的B,B又认识特效区的C,A要做一个特效的视频片段,那么他就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关系网找到C并取得联系,产生合作的机会;上述这些属于可视化关系网络图带来的功能,该矩阵未来还将包含共享创意选题、共享商业推广、一键联系法务等功能。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专门供创作者分享创意灵感的平台,但目前的确有创意供求相关的需求,有的人可能有很好的想法但不一定能做得出来,有的人能够做出很好的作品,而灵感却相对比较欠缺;所以我们就想开发一个功能来填补这个空缺;届时会引入所谓的积分制,用户可以通过悬赏积分的方式发布创意点子,创作者可以接下这些点子开始创作并发布成品,如果最终用户和平台都觉得满意,那么这些积分就可以归创作者所有了。关于积分制度,未来我们还会在矩阵中设置一系列的积分规则,比如分享免费原创素材获得积分、使用积分支付推广费用、使用积分替代余额购买素材等等,通过积分的流通来激发矩阵的社交属性;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没有开发和其他社交平台重叠的功能,比如发帖、评论、点赞等强社交功能,因为我们觉得他们的平台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我们只需要补足整个新媒体领域中工具这块的缺口就够了,届时我们会专门为矩阵成员建立交流群,满足各位用户最基础的交流需求。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最后是分发矩阵,对于一个圈子来说,它肯定有一个主流的媒体发布平台,比如ACGN相关视频b站最多,微电影纪录短片新片场最多,搞笑沙雕段子美女卖肉的抖音最多(咳咳),但我们仍不排除在其他平台没有相关领域活跃的可能性,为了更好的实现「出圈」和「多平台会师」,我们认为在多个平台投递视频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将利用基于模拟器开发的分发技术手段,也就是群控,帮助视频创作者实现「一次分发,多端同步」。而文章创作者呢,我们推荐盟友提供的「微信公众号同步助手」,它能够一次排版发布,多平台同步发布,解放自媒体人生产力,专注于写作本身。

讲述这些工具对行业的冲击,证明「卖铲子比挖矿赚钱」,并且阐述我们的使命。

‌在我们看来,对创作流的每一次改善,就相当于对相关创作者的一次降维打击;因为这些工具和服务真的能够帮助创作者节约非常多的重复劳动时间,以及帮助他们刚好地整理自己的创作逻辑,这里举几个例子:阿布相机手册(最早自动上字幕的脚本&批量举报脚本)、影视飓风(飓风工具箱)、视频大拍档(大拍档剪辑助手,尤其举例章节进度条)。看似微小的开发,却影响了数不胜数的自媒体;这些开发所运用的技术,包括从过去传统IT行业迁移而来的(比如素材归档、文件整理),也包括时下热门的AI智能、深度学习(比如自动上字幕、素材打标签),这代表着toB业务向MicroB业务的转型是可能的,甚至还会是一片蓝海市场。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根据我们对某中长型视频平台的调查,他们每周会有13w用户在他们的平台上发布第一个短视频,这个数字每月大概58w左右,而该平台所有的创作者访问创作后台的次数(user's view)在最近60天内从4500w次曲折地上涨到了6000w次(数据已脱敏);与此同时我们也采集了b站的数据,从2021年起,每个月新增万粉up主平均1000人左右;而在18年,万粉丝up主人数也仅仅只有9k左右,通过对数据的拟合我们可以发现,万粉以上up主的数量呈指数级上涨。然后我们再看看最近主流app的月度dau,大约在90~100亿左右浮动,自今年起还有明显下跌的趋势;同时据内部调查,很多平台的推荐机制都改为了随机推荐,让每个相对优质的视频都能拥有差不多数量的观众(比如最初只有5个创作者,假设他们的视频质量都处于同一水平线,每个人的视频平均阅览量有50w;后来新加入了5个和他们水平相当的创作者,但整体观众数量没变,平台为了公平起见就使用了平均推荐算法,那么每个人的平均阅览量就从50w降到了25w,这个很好理解对吧)。这就说明当下「媒体内容过饱和」,新媒体内容阅览量从增量转为存量,可仍一直有人投身自媒体行业,不断地有观众转型为创作者。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很大概率会出现大部分制作精良,却少有观看量的视频作品。简而言之,挖矿的人越来越多,但矿产资源越来越少,而买铲子则可大有为。其实也不一定每一个挖矿的人的目的都是挖到更多的矿,更多的可能只是跟风玩一玩,有点参与感;所以我们最终的使命就是将视频创作的门槛和消耗的总操作量降低到博客时代的文字创作一样,对于创作者而言,就算没什么人看也不亏,毕竟制作视频花费的时间精力相比以前更少了,投入和回报保持在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不像以前,辛辛苦苦花一个星期、一个月,投入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做一个视频,结果却没什么人看,这还是十分打击创作热情的。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展望未来,表达团队今后的发展目标。

在开发矩阵的同时,我们也持续在了解当下新媒体市场的瞬息万变,在研究了多个前沿app的核心运营思路之后,我们对未来的自媒体市场做出了如下预测:

  • 贩卖包装:通过成熟的包装体系统一设计形式,从「形、色、字、构、版、质、动、声」等多维度入手把控和引领用户的审美,比如小红书;
  • 分类明确:信息分类明确,让用户第一眼就能分辨出某项内容主旨,并加以判断是否为自己感兴趣的类别;
  • 规范信息:由浅及深按逻辑梳理内容。将原本系统的知识按上手次序解构为新的学习路径,便于用户理解,在无形中吸收知识;
  • 信息工业:将内容送上流水线,通过工业化处理源源不断地高效产出内容,创作者不必频繁更换视频主体架构;
  • 去心增熵:还是那句话,未来的媒体一定是去中心化的,届时平台概念逐渐瓦解,各领域逐渐泛化,圈子和圈子之间的界限会更加模糊,如同近些年的泛二次元化那样,以后也会出现所谓的泛饭圈化和泛学术化。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我们目前的很多工作都是基于上述的预测来推进的,以后也会按照这套展望来规划目标,比如设计一套方案和模板来自动生成视频、设计直播间7*24小时轮播矩阵内容、训练AI模型自动归档内容要点等,在设计与开发完技术上的功能之后,我们会在合适的时机ALL IN新媒体,通过前沿IT技术+专业自媒体运营完成转型,并努力在红海市场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ip形象。

OK,那么五大矩阵就介绍到这里;和传统MCN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作为非盈利性组织,上述服务我们将完全开源;所以运行我们的服务需要一定的基础,即「私有云+公有云+云服务」,具体关系如表所示: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作为使用者,您可以自行准备硬件,而后根据开源文档手动部署;若对相关技术不熟悉,也可以联系我们购置预部署该矩阵系统的服务器硬件(含售后)+公有云(含公网IP)+云服务(按用量计费)。 在这里公开讲下免责声明:本矩阵全体软件代码遵循MIT开源许可,在任何情况下,作为作者&版权所有者,「同和新媒体矩阵开发团队」不得对任何索赔、损害或其他责任负责,无论是在诉讼中合同、侵权行为或其他,源于、出于或与此相关与软件或软件的使用或其他交易;以此框架衍生出的任何形式的矩阵皆应当履行向公众传播有益信息的义务,且不应当私自将矩阵转为商业型MCN进行运营。如果您发现某个矩阵内发布的信息涉及色情、暴力、侵权等任何不合法范畴,请立即同步该矩阵拥有者下架相关内容,必要时还可借助当地法律维权。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目前,「同和新媒体矩阵」主要针对以下四类创作者提供服务:ACGN泛二次元文化圈爱好者 | 微电影、纪录片、日常短片创作者 | 纯音乐、说唱、电子等流派音乐人 | IT互联网软硬件开发者;其中绝大部分成员为青少年,也只有他们能够创造出属于小众的独特魅力;卓越的作品往往包含以下四点:快乐情绪、知识深度、共鸣触动、节奏灵感;而其中最重要的灵感,则是每个人独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不可估量,而它往往绽放于青少年群体之中,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少年们思如泉涌,创造欲望溢满全身,却受制于简陋的创作工具,无法施展拳脚,最终只能任他们在脑海中流过,随著成长遗忘殆尽……我们笃信只有免费、完全开源和非商业化的平台才能配得上他们燃烧的青春,并且协助他们自我实现,记录下灵感在青春岁月中留下的痕迹。大而言之,当时代大变局来到,思潮奇点的逼近,历史的脉搏将触及某一批被选中的幸运儿,此时文字、视频、音频等媒介不再会是承载美学元素的载体,而会成为宗教、灵感魂魄的依托,为世界留下不可磨灭的思想印记。

所以,我们乐意成为昨日的领路者,今日的实践者,和明日的见证者,谢谢大家!

同和新媒体矩阵宣讲会:我们为何青睐小众亚文化?

附录:PPT分享

同和新媒体矩阵·详细介绍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人生有無限的精彩,人生沒有盡頭。一個人只要足夠的愛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就算是真正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