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讲了关于B站的视频营销号,那么这一期呢,我们把眼界放开,来说说全网各大平台的视频类营销号。在进入正题之前,上一期有观众希望讲一下关于流量的问题。这里来补充一下:流量,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而在网络营销里面,可以理解为人气,而人气具体的表现,就是访问量或粉丝量。它可以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视频的点击量,也可以是一个微博号的粉丝量,更可以是一个微信的好友量。
所谓引流,就是引导这些人气到达指定的地方。比如你在b站是知名大up主,而你想给自己的微博号增加粉丝,你可以在自己的视频内加入引导信息,推荐观众关注你的微博;当你把b站的粉丝大批量地引导到了微博,你就成了微博大V。这套动作,就可以称之为引流。一般来说,引流是更具商业气息的词语,更多的,是用在形容某些营销号,通过媒体媒介积累粉丝,接着以所谓粉丝群、公众号吸引观众加入,然后开始卖广告、发优惠链接……即使通过片头片尾、或者水印插入宣传信息的方式,其转化率只有0.1%,但只要营销号爆出一个100w+人气的视频,按这个比例,也转化了1k人。
也正是如此,营销号给对口的网站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如果一个视频有一百万播放量,那个网站就有了一百万的点击量。一些app默认了自动播放,也是为了提升流量数据。那有人会问了,即便没有这些垃圾营销号,观众姥爷们也照样会打开别人的视频,而从一开始就非该平台的用户,也不会因为这些(营销号)而入坑。
没错,这是因为网络营销的流量,是按人头算的。但是网页的流量,更多是像企业一样竞争用户的碎片时间,当今各大媒体平台,不仅在意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留住更多的人,让用户愿意在自己的平台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几乎所有企业的竞争,除了争夺用户的金钱,就是争夺观众的时间,毕竟这是个时间比钱宝贵得多的时代,而且让人掏时间比掏钱容易得多。
于是乎,营销号与媒体平台一拍即合,共同构造出了一个可以留住用户,让用户消耗更多的时间在这个app上,形成一种用户习惯的套路。如果你现在睡前刷手机的时候不是打开微博,而是打开一个媒体平台刷推荐内容,那他们的这个方案,就已经成功了。更直白地说,你的每个停留和点击,都会在网站后台留下流量数据,而这些数据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广告投放的收益。营销号如果可以通过夸张的标题和封面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在这个平台多看一会儿,那么你在这个平台看到广告的概率就会增大,也因此该平台的收入也就越多。
上期提到,引流就是吸引流量,那么裂变呢,就是通过原有的人气,吸引新的流量。例如,原本有100粉丝的营销群,可以通过赏金的方式邀请原有粉丝拉新人,成功拉入一个下级,就有多少钱(也可能是其他的利益形式),这是最简单粗暴的,而微商类,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转发朋友圈集赞送小礼品、优惠券等。而这,还是最浅层的套路。
更深层的是,他们最开始会以简单明了的字眼摆出来,比如说加群免费领取护肤品,要么是关注公众号、加某某好友免费获取,然后再进一步告诉你需要提供朋友圈截图,有更甚者会让你关注一个公众号,然后会说由于获取的人太多,公众号信息被屏蔽,请再关注另一个公众号进行领取……一方面方便营销号引流,一方面还能赚一份推广、刷粉的费用,简直把你耍的团团转。这在他们口中,叫「沉没成本」,即:人一旦为了一个东西付出了一部分,那么他就会因为不舍得放弃这些,而继续付出更多。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如此。你以为自己赚了,搞到了破解软件,搞到了小礼品,搞到了免费的照片冲印机会,然而你却成为了别人的营销工具,相互利用罢了。
在这个快餐文化横行的时代,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的短视频,就可以给个人、工作室,乃至整个平台带来极大的流量,与利益。然而,这些只为金钱,缺乏职业道德,毫无社会责任感,置观众感受、碎片信息的负面影响于不顾的行为,对整个网络环境,尤其是对如今以青少年为主导的网络群体,是非常有害的:大量低俗、重口味、猎奇、暴力、色情内容的充斥,拖垮了他们的三观;大量为了夸张,而造假的信息欺骗着他们的认知;大量诸如「讨好卖乖,投机成瘾」一类的成功学的诱导,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自媒体行业的前辈们没有做出好的表率,再加上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良曲无人知,狗屎众人吃)的歪风邪气,那么在这种浮躁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网红」们,必然会沾染上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的恶习。
作为在万千自媒体海洋中飘荡的一叶扁舟,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心态,坚守正确的三观。可能在我们前进的路上,会不可避免地用到一些不那么光彩的手段(比如制作这个视频节目diss营销号)。但这只是为了把那些低劣的势力,清扫出局罢了。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当优质的内容创作者们再次登顶,合适的政策普遍落实,公平竞争的环境再次回归之时,我们也不需要再用什么手段你讹我诈、明争暗斗,一切以能力说话,那才是我们心之所向的田园牧歌。
营销号会给平台带来很大的流量,那究竟有多大呢?那么接下来我就要告诉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的是,那个最在乎用户体验的网易云,默默地增加了视频一栏,里面充斥着大量的营销视频,搞得用户怨声载道。近日,用户对app内突然莫名增添的功能的不满,和周杰伦的版权问题一同爆发。大家在骂版权的同时,把碍眼的视频专栏吐槽了个遍,但是官方依然坐视不理。在流量面前,用户体验算个屁啊。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他们不担心用户不满,然后卸载他们的软件吗?并不!首先,酷狗和qq音乐也新增了视频专栏。打个比方,如果国内三大卖肉的店铺同时把握了涨价的机会,且不约而同地涨价,作为客户的你,能怎么办呢?要么不吃肉,要么,去小店铺吃差一点的肉,但是小店铺说不定看着涨,也就跟着涨,你没有选择。
其次,如今各大平台在意的,不是你在上面花了多少钱,而是多少时间。现在的人不缺钱看电影,而他们的时间,却越来越宝贵。若是大老远跑去电影院,发现电影不好看,岂不是觉得浪费了时间?这样一来,还不如窝在家里看谷阿莫的「几分钟讲电影」。
正是为了攫取用户的时间,除了上述音乐app,很多主流平台都会强行添加视频栏目,如专注知识和装逼的知乎,卖电影票的淘票票等等。几乎所有的浏览器主页都会有视频页面:新浪微博、淘宝天猫、京东商城、腾讯QQ……就连以同性交友著称的哔哩哔哩也都干起了视频业务!
自2014年年初,在罗振宇、范锋等人创办的「罗辑思维」、「范氏途说」等知名公众号的带领下,一大票公众号踏上了他们的生财之道,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俗话说,第一批的螃蟹是不好吃的。千篇一律的引流形式与乏善可陈的推文内容,让大把也想乘势涌入,分一杯羹的商人们望而却步,二八定律尤其显著。而且那时大多数的自媒体人都以兴趣为主,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将营销与互联网这两大体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不过,所谓「先富带后富」,在一批头脑精明的商人的深谋远虑之下,越来越多的新奇套路被自媒体们所模仿,最终呈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从*蒙式的女权主义鸡汤,到从父辈手机里传开的「健康科普号」,这种专为流量而生的套路文,衍生出几何级别的引流手段为他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自媒体还可以这样赚钱。一时间,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从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的公众号复制第一手材料,然后洗文再发布的伪原创;夸大事实,煽动读者情绪的标题党;甚至罔顾法律公然发布的假新闻……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信息就这样被单纯的网民们信以为真,在一轮又一轮的推波助澜下肆意横行。
虽然有关部门与各大公众平台都对此作出了响应,比如2017年年中,新修订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但基本都是隔靴搔痒,成效不彰。即便是从某种程度上管控住了谣言与虚假信息的传播,然而对于洗文,依然难以治理。不过,在新规定落实的同时,营销机构们不约而同地瞅准了b站这块日益壮大的净土。然后就发生了后来的,前几期所讲那些事儿。那么,营销号到底如何运作,如何管理,其他平台上的营销号又有着怎样的套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