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纲解读《发条橙》:自由比善恶更重要,但自由会背叛你【Simple Read】 – 1.《发条橙》超纲解读《发条橙》:自由比善恶更重要,但自由会背叛你【Simple Read】 - 1.《发条橙》

2022年1月25日 下午 8:34

19分钟27秒

关键词

英国 电影 作品 暴力 痛苦 道德 社会 社会意志 作家 原著 人类 原著小说 故事 自由 发条 枷锁 真理 卢梭

文字记录

哈喽大家好,我是李浩帅。今天介绍的作品有三组关键词,一洗脑与反乌托邦时代。杂志说这本书是可怕又机智的警示预言,被改编的电影拿下了四项奥斯卡提名,却在英国被禁播 30 年。二、彻底的善于彻底的恶如果善与恶是一种选择,那么当一个人别无选择,只能做善事的时候,他做的善是真的善吗?而这个人还能称得上是人吗?三、自由极其背叛好的,假设我知道这本书要警示什么东西了,善恶与自由选择的问题吗?可是当我翻遍了几乎所有的书评和影评,发现大多止步于此。有没有人想过?然后有了自由之后,没有人告诉你你所追求的自由,他终究会背叛你。 OK 说到这里,大家看我的 T 恤也知道要聊什么了?幻想经典发调成。当然关于这本书,我们后面还有遮阳的打开方式,我们尝试这样打开一下。好的,那我们就开始。阅读照进生活。欢迎来到 simple RAID。
发条程的原著和电影都极具魅力,非常奇特。电影版导演库布里克自这部作品上映以后收到了血片一般的不是表扬性,而是恐吓性。在镜头和音乐的塑造之下,发条程成为了与奇爱博士 2001 太空漫游和闪灵一样惊世骇俗的库布里克。电影。为什么是恐吓?信?因为这部作品贯穿始终的性和暴力,而英国也因为这一点把这部电影禁播了 30 年。当然今天咱们不开车特作品也不是在宣扬暴力,实际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端假设,即使是一个堕落无耻的**混混,它是否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个人堕落无耻到什么程度呢?一群混混晚上在奶吧喝餐了,**的奶兴起之后就去路边殴打虐待路边的老人取乐,又跟另外一群小混混大打出手。随后一路飙车来到了一位作家的家里。她们假装需要帮助,诱骗女主人开了门。开门之后,这一群恶徒就冲了进去,他们戴着面罩在作家家里肆无忌惮地打杂,还当着作家的面**了他的妻子。
主角 Alex 就是这帮混混的头目,**、**、斗殴、抢劫无恶不作。他没有任何的道德观念,热衷暴力又狂妄,并且从不掩饰自己的邪恶。他身上带有一种原始的暴力冲动和欲望。但他同时又热爱音乐和贝多芬,会因为同伴在奶吧的粗鲁行为打断了正在唱歌的女士,对同伴大打出手。他的这种蛮横招来了同伴的不满,但 Alex 却再次用暴力换来了他们的服从。再后来一次如法炮制的作案当中,他杀死了一座房子的女主人,又遭到了同伴的背叛,落入警察手中,被送入监牢。
对于 Alex 这样的恶棍来说,牢狱生活怎么可能让他改过自新呢?甚至在监狱牧师的监督下读监狱图书馆中的著作时,他都幻想自己是古代战场上的士兵,将自己沉浸在杀戮和暴力的幻想当中。为了尽早出狱,Alex主动参与了政府的一项改造实验计划。这种实验很简单,就是条件反射,利用巴普洛夫效应给实验者注射药物,并在药物发作使人痛苦恶心的时候把实验者绑起来,强制观看关于暴力**的电影。这样性和暴力在一个人身上就跟痛苦恶心的感受建立起了强烈的相关关系。
这样的一番所谓的治疗下来,每当 Alex 想要对他人施暴或者对女人有了**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的浑身痛苦,感到无比恶心,无法实施罪恶的行为。政府高兴地宣布实验成功了,我们成功把坏人治好了,有没有感觉很熟悉?每一个反乌托邦的想象都有现实的依据。更可怕的是,人类从来不听劝每一个反乌托邦的预言,总有人不知死活地去把它实现。先回到这本书,故事到这里,要讨论的主题逐渐浮出水面,书名发条程的比喻也变得清晰。作者通过监狱牧师之口说出了他的道德困境。
Goodness comes from with it goodness Is? Chosen. When a man cannot choose. He ceases to be a man.
没有选择的善是真的善吗?其实这个问题在这本书的语境之下,答案已经不言而喻。这样的善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作者伯吉斯自己也说,彻底的善和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因为机械社会的发条决不能冒充有道德选择的生命。如果恶不能被接受为一种可能性,那么善就是无意义的。这段话充满了辩证哲学意味。
其实说到这里,这本书最基本的警示就是这样,没有选择的善不再是善,因为没有恶哪来的善呢?而没有选择权的人也不再是人。那么我们接着深入之前,我先替大家杠一波,肯定会有人觉得对待这样的恶人用一些极端方法怎么了?我们在考虑这个罪犯的道德选择权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被害人人的感受呢?他们犯罪的时候就根本没把自己当做一个人,他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人,我们还考虑那么多干啥?没错。要是这么说,其实我也同意把人囚禁起来和实验改造,一个是把罪恶关在围墙之内,一个是把罪恶困在人躯体之内,目的是一样的。更何况现实中已经有化学阉割这种方式了,预防再次犯罪的效果很明显。
其实我要说的是,我们对待这本书不能在具体案例中钻这个牛角尖,这样杠下去就跑题了,就狭隘了。反乌托邦作品的意义在于警示,他警示的是一种社会意志的实现手段,而不是惩罚机制。这部作品它的核心在于个人意志与社会意志的矛盾,它是通过极端案例向我们展示如果打开这个潘多拉的魔盒会是多么可怕。
小说中的科技水平现在看非常有限。但如果有一天能通过医学把人体内暴力的基因、复仇的基因,把所有能作恶的基因都剔除,我们能接受吗?他警示的是,如果我们同意今天对恶人进行实验,那么明天我们自己就可能被强制加以改造。再次回到书,故事还没结束,被改造出狱之后的 Alex 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回家之后,父母因为他曾经的恶行不再收留。他走在路上遇到了曾经被他侮辱欺凌的老人,老人们把他一顿拳打脚踢,好不容易盼来了警察,没想到警察竟然是以前跟着他被他欺负的小混混,随后又被他曾经的手下拖到荒郊野外一顿暴揍,满脸是血迷迷糊糊的。
Alex 晃晃悠悠走进一户人家。好巧不巧,这座房子正是他们之前闯入的那个作家的家,当时他们戴着面具。所以这一次作家并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来,他就是**自己妻子的暴徒。但是作家认得 Alex 是报纸上那个被改造的实验对象,作家看到他两眼放光,如获至宝。因为作家是一个反政府团体的成员,Alex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用来证明政府的不人道,他们可以也借此来写文章批评政府了。 Alex 当初被改造的期间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就是它被强迫看电影的时候,电影中播放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就导致他生理上不光对暴力感到痛苦恶心,同时再也没法听贝多芬了。尤其是第九交响曲作家后来发现了 Alex 就是曾经闯入他家的暴徒。复仇心切的他就用计把 Alex 关到了一个房间里,大声播放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痛苦恶心的 Alex 不堪忍受从窗户跳了下去。这一跳除了摔断了腿,让她昏迷了很久,还意外地消除了他的实验症状,也就是他面对暴力和性不再痛苦了。
原著美国版的小说最后当初主导这一切的政客来到医院探望 Alex 道貌岸然地说,政府确实采纳了一些不正确的建议,调查后一定会追究责任。我们从没想让你受到伤害,以后我们会给你安排好的工作,薪水也很好,你一直是我们的朋友。现在的媒体对我们政服务态度不太好。但是公众的观点是可以转变的,你是当事人,你能不能帮我们说点好话?朋友之间得相互帮助,Alex会不识时务吗?这么好的事儿他怎么会不答应?随后媒体记者一拥而入,Alex与郑客搂在一起,在第九交响曲的恢宏的音乐之下,他说道,我被彻底治愈了。
从 Alex 出狱到最后,与之前的道德反思不同,这一段更具讽刺,意味所有他曾经施暴的人都以同样的暴力向他复仇。如果前面的实验改造认为暴力是一种疾病,可以被治愈。那么这一段就是用反讽来告诉这样想的人,人类都有这个病,而如果人类都有,那么这就不是病,而是人性。
最后作家和政客的言行又将这部作品的讽刺引向了社会政治领域,他们从没有真正关心 Alex 也不论外界争论的是什么,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支持率。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工具,最终都会沦为这个社会摇晃钟摆下的牺牲品。原著小说的英国版最后还有一张彻底康复的 Alex 又结识了一帮小混混,继续着以前的为非作歹。可是突然一天,他独自从奶吧离开了。走在路上,眼前产生了一片景象。他下班回家,妻子迎了上来,走进屋内能看到热腾腾的晚餐。另一间屋子里,小床上有一个咯咯直笑的孩子啊。我的儿子艾利克斯说,这一刻我才发现我自己体内有多么巨大的空洞,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请记住 Alex 这句话我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们后面还会提到,对于英国版的这个结局,有人觉得怎么这么牛逼的反乌托邦作品,结局变成了一个成长故事。不满意我能理解。但是这两个结局我还都挺喜欢的,有两个总比只有一个好吗?你可以自己选择你喜欢的结局,这不就是自由选择的意义吗? OK 聊到这里,我才不会止步于此。
这本书能延伸出的思考和话题非常多,我们尝试这样打开一下。当然这么多话题不可能都展开聊纸挑发条成最重要的一点警示,我们来继续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自由选择权,个人自由意志不能被社会意志所控制好的,然后就幸福了吗? no 自由会背叛你,而那些大谈自由的人有时候恰恰是自由的敌人,这时候我要再拿出一本书了,以塞亚柏林自由极其背叛,我们先回到发条程。故事中,监狱牧师代表着道德的声音。他认为我们这样对待 Alex 他就不再是一个能做道德选择的生灵了。其实这也是作者提出的思考,而这句话的道德和哲学基础在卢梭。
其实这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思潮都来自于他卢梭的自由哲学和发条程所要表达的很相似,并且他更加坚定。他认为人的自由本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选择能力,在可能性中选择在不受强制的情况下自由地选,这是一种绝对价值,不能妥协。如果一个人受到了强制,在暴君的强制,在环境的强制之下做出选择,那么在卢梭看来,它就是一个物,是一件无法完全获得自由的工具。因此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可是除了绝对的自由,卢梭的哲学里面还有另一个绝对的东西,那是一种通过理性追求的生活原则,你也可以说它是道德法则或者叫真理工艺等等。简单说就是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的东西。这问题就来了,各位小伙伴既相信有绝对的自由,又相信有绝对的正确。而且这两个都不妥协,这不自己跟自己杠起来了吗?卢梭他也很痛苦,他就苦思冥想。突然有一天悟出来了,这二者并不冲突。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他是怎么把这两个矛盾的东西结合到一起的。一句话总结他的这种结合。就像你妈跟你说的,我这是为你好。卢梭他说人生而自由,但是处处受到枷锁的束缚。这个枷锁是什么呢?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套在自己身上的。而当你自己套上去的时候,这个枷锁就不再是枷锁了,它不再束缚你了。这个哲学家从来不好好说话。举个例子,你妈妈天天早上 6 点叫你起床,想尽一切办法给你弄起来,你根本没得选,这就是外力带来的枷锁,不能睡到自然醒,这不自由。可是呢,如果你自己想起来定了个闹钟,同样是一个枷锁,但是这是你自己套上去的,是一种自发性的表现。那么这对你来说就不算束缚了。
我们回到卢梭,他有这样一个公式,他说咱们不是有一个绝对的价值吗?那个真理,如果所有人都主动去追求这个真理,没有人逼你。那么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是自由选择的,同时这个绝对的真理价值也实现了,也就是说自由和权威不再冲突了,岂不美哉?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
现实中你说这个东西是真理绝对正确,我凭啥相信你呢?我就想追求我自己现在想要的东西不行吗?卢梭说了,不,你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还记得发条程小说英国版最后一张 Alex 看到前面温馨家庭景向后说的那句话吗,我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卢梭眼里,我们就像曾经迷途的 Alex 他说我们现在这样想,只能说明我们不够理性,还没有领悟到这个世界的真谛。如果我们足够理性,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应当和他追求的东西是一样的,就是那个真理。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追求那个真理,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领悟。而这个时候卢梭他认为他应当要站出来,有权利去干涉阻止我们。这不是因为卢梭觉得他比我们高尚或者聪明,而是他真心实意地相信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要什么。而他知道我们现在浑浑噩噩追求的那个东西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虚假的自由。他相信我们内心里一定有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他现在强迫我们去做或者不做什么事。假如有一天我们领悟了真谛,发现了那个优秀做的自己,我们一定会对她心存感激。
当然这件事儿不是由卢梭亲自来做,是由那些和他一样理性的社会权威来做。所以他说出了那个著名的警句,社会有权强迫人们获取自由。这就是卢梭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不是很熟悉,放到生活里就是典型的我这是为你好,你将来长大了就知道了。可是到这里卢梭就变得很危险了,因为他发自内心地相信真正的自由和权威是一致的,他们根本就是一回事儿,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是当你主动想要六点钟起床,并且你也相信六点钟起床是正确的事儿的时候,你自己的自由和你妈妈的权威形成了一致,这个时候你是自由的,你也是权威的了。所以卢梭他说我们拥有的自由越多,我们拥有的权威也就越多,我们服从的程度也就越高,到这里就变得非常可怕了。
从此以后,无数的西方独裁者们打着真理的旗号去强制别人,他们都用这个恐怖的悖论来证实自身独裁专制的合理性。他会对你说,你可能认为你是幸福的,你可能认为这是你想要的,但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更了解你想要,更了解什么东西会使你得到自由。而这个恐怖的悖论最终证明从绝对的自由出发,其中点是一种奴役。所以柏林他说卢梭自称是有史以来最热爱人类自由的人,可他却也是自由最险恶和最可怕的敌人。节目最后,托斯托耶夫斯基在群魔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始于不受限制的自由,终于不受限制的专制 samparray 就到这里。

這個宇宙,因深愛著你而閃耀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