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电影总让人爽,他的电影却让观众原谅自己的软弱与平庸

认识是枝裕和的入门作是《空气人形》,港译《援胶女郎》(对,就是那部讲述充气的女朋友成精的故事),定情作则是《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
 
有趣的是,之所以会去翻找后面这部作品,是一个深夜里,为了与失眠共处而不得不在茫茫网络中找文章读,在一个日本奇案的分类下,首度得知了巢鸭儿童遗弃事件,底下一位网友留言:有被拍成电影,推荐找来看看,就这么按图索骥地找到了《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
 
看的当下,完全被是枝裕和干净且节制的叙事手法及一群孩童们的演技给拖走了。
 

爆款电影总让人爽,他的电影却让观众原谅自己的软弱与平庸


《无》片中,是枝担当了导演及编剧两个重担,一桩猎奇的名案在他的转译之下,批判与猎奇的部分被抽掉了,在滑顺的剧情推移中,情节的横向发展都看似顺理成章,到了最后一刻,观众只知道:有孩子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夏日里,但,是谁造成的?
 
没有直接的答案,你只能从一些快速掠过眼前的画面中,去猜测着摄影机后的眼睛,冥冥中做了怎样的调度。
 
什么场景最考验演技?
无非是日常生活。
 
越是常见的视觉,越难进行哄骗。在是枝裕和的安排下,每个演员都展现出纯熟且自然的一面。
 
而是枝如何为观众打造日常感呢?

《无》片中,孩子们刚搬入新家,入夜后,呼唤着妈妈。妈妈咕哝问道,怎么啦?孩子以压抑又雀跃的气音回覆:这里的榻榻米有新的味道。
 
这一幕非常短,没有交代些什么,甚至可以说,抽掉这一幕,剧情依旧能往前推动。但,这一幕被保留下来了,为什么呢?
 

爆款电影总让人爽,他的电影却让观众原谅自己的软弱与平庸


作家黄碧云曾打过一个形容,有些场景是轻若不存在又彷彿长久,而是枝擅长经营的,正是这一幕幕轻若不存在又彷彿长久的画面,象是骨牌般,小心翼翼地堆栈出电影中馥郁的日常感。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即使忘掉了也不会干扰生活,但蓦地想起来,瞬间感到温暖或失落的记忆,才刚忆起,复又忘掉。
 
是枝一一拾掇起这些,凡人不会特意保存的碎片,并据此重建了凡人的日常。有时想想,不免觉得太高明了些。
 
是枝喜谈日常生活,但他的日常也有些非典型的况味。
《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有血缘的妈妈为了逐爱,舍弃了孩子们,再也不闻问孩子的死活。
 
而对于孩子们投入关爱的,是素昧平生的高中生纱希。

纱希不见容于同侪,反而在这些无人知晓的孩子们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爆款电影总让人爽,他的电影却让观众原谅自己的软弱与平庸

步履不停》中,一位男人每年定期拜访横山家——毕竟这个家的长子为了救活自己而溺毙。
 
而那位失去儿子的母亲,也必然微笑问候,来年再见。
理由是:才十年就淡忘,太便宜他了。
 
《我的意外爸爸》则是这个梗被用到极致的一部:一位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白领菁英野野宫良多,一日接获电话通知,由于医院的疏失,他与妻子在六年前从医院抱回的小孩,实则是另一对在同一天得子的夫妻的孩子。而他们真正的孩子,同样也在对方的家庭中,被抚育了六年。
 
不难归纳出,导演对于“人为什么要在一起?”相当感兴趣,在他的电影中,主角间的相聚,起初都被织入了无奈与不甘的意义。
 
《海街日记》中,香田三姊妹先是父亲外遇离家,母亲承受不了打击,也跟随前夫的脚步远走高飞。
 
妹妹浅野铃的出现,诚如姨婆的质疑:虽然是你们的妹妹,但也是破坏你们家庭的女人的女儿啊」,这句话戳破糖衣底下的苦药:血缘上暧昧联系的背后,有着埋藏已久的隐伤。
 
我猜,导演想说的是:并不会因为是家人,所以相知相惜、无话不谈,或相互抚慰;
 
很多时候,正因为是家人,所以彼此拖累、互相伤害,正因为是家人,一出言便击中软肋,令对方心底微微渗血,正因为是家人,所以有些话,千万不能托付,只得拼命埋藏。
 

爆款电影总让人爽,他的电影却让观众原谅自己的软弱与平庸


《海街日记》的海报上,有一句话:当姐妹是缘分,藏秘密是天分,我觉得点出了是枝心目中的家庭伦理。
 
从《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到 2015 年的《海街日记》,是枝反覆在缘分与天分之中游移,想要推敲出归属感的比例。
 
到底是先有家的雏形,才有了家人?

还是因为先在对方的身上找到存在的意义,于是确认了家的坐标?而随着他这几年的作品,答案也渐渐沈淀在观众的心里。
 
他笔下的人物们,即使再怎么烦躁、郁闷,但吊诡的是,也没有实际地选择离开。

这也许呈现出导演的某些观点吧:放下很难,但,选择承担的人更是不简单。
 
隐隐中,是枝的观点,在如今强调活出自我的社会中,注入了另一种反动的浪潮。
 
网上有位著名的编剧,发微博说,多数的故事、剧本中,主角都会阴错阳差地踏上征途,而在任务结束后,主角将获得新生、摆脱过去的恐惧,将纠结的因果梳理开来。
 
然而,是枝的电影不是这样的。

是枝的主角们,即使到了最后一刻,看起来还是跟电影初初开始没什么二致。你很难说,主角从事件中学习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做出了什么改变?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即使狼狈,即使微渺,即使无人知晓,他们仍在过活。
 
《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英文片名为Nobody knows,我认为这是是枝执导的电影中,相当重要的元素。
 
无人知晓的存在,无人知晓的观点,无人知晓的求生模式,无人知晓的儿时遗憾。
 
鲜少导演愿意搬上大银幕的渺小心情,他倒是很在意。
 
观众们一次次地走入戏院,无非是为了见证:有人捕捉到了——还不止一次——我们始终以为无人知晓的,只有自己在承受的,人际的细琐折磨,身而为人的苦闷与寂寥。
 
我猜,这一点,也是是枝裕和的电影,为什么能够持续地吸引着某些观众的原因。
 
主角最后往往做不了英雄,没征服了谁,魔王从头到尾没现过身,主角最终亦没有创造出什么值得说嘴的丰功伟业,但⋯⋯这不就是我们吗?
 
原来主角们跟你我一样,即使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是搞得乱七八糟、无功而返。
 
有些电影让观众见证了奋勇与超越,是枝的电影,则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更能够宽谅自己的平庸与软弱。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人生有無限的精彩,人生沒有盡頭。一個人只要足夠的愛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就算是真正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