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实很难有人能把我和「文科生」联系起来,但实不相瞒,在隐藏好身份经过随机抽样调查之后,还是有相当多人觉得我写的不错(这真的不是吹牛啊喂QWQ,只是为了证明下自己有讨论相关领域的资质罢了……):

关于文学作品情感方向的研究

说实在的,通过深入挖掘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其实这种强逻辑的思考方法也能套用在文学领域,比如抽象、多态等等……就好比当年学生时期的文学鉴赏与理解相关的题目,现在不是还有很多人诟病「原作者都不知道自己原来表达了这个意思」嘛,但实际上如果你用编程的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作家写文章完全不必考虑某件事物和感情的「底层」,他们只需要在一定的层面上「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足够了。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帮文人墨客觉得你懂我也懂,有些话不用说太明白,反正表达出来了就行,不需要考虑所谓的「实现层」,毕竟周遭的人和自己装的「编译器」都差不多;但是这篇文章转到其他领域,安装了没那么高端的「编译器」的人群中时,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中继器,他们是理解不了的。

这就需要翻译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理解」。关于这方面,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就是老毛,有人觉得毛选太大白话,进而觉得老毛也就那样了,但实际上呢,当年中国文盲那么多,如果他还是继续用七律长征那种诗句来表达,底层人民绝对看不懂,那么思想纲领也形不成了……还怎么解放新中国呢……所以就是他在迁就罢了。

结合机器学习来说,最近有个很热门的翻译框架,无论输入什么语言,它都会先转化成统一语义网络,然后再通过另一种语言转述出来。实际上这就是机器在做语文理解题了。那么机器是如何具体理解的呢?首先就是根据词汇(名词、形容词、动词等等)和语句(词语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取相应的连贯的意思和情感,最终在巨大的语义抽象网络中画出一道向量(也可以是索引)。

所以综上所述,有关文学创作也是可以这样抽象和解构的,今天我们主要讨论情感,得益于今天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使得机器能够在情感上和人类分庭抗礼;我们可以借助机器来实现文学作品情感渲染方面的提高;之前可能需要人去经历,去模拟,去构思某种故事情节来表达某种情感,但今天我们可以依赖机器来实现这种「穷举」,从而「发掘出」更多人类不曾感受过的情感。

这一点在我们Galgame游戏圈子,尤其是创作圈尤其关注,这类游戏艺术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大化地释放情感,比如穿越系(命运石之门)、电波系(秘境追踪)、情感系(秋之回忆)等等,贯穿主线的除了故事本身以外,就是故事被赋予的情感色彩,而这种情感正是会留下深刻印象、人类所不能抗衡的东西。

可能AI实现这个目标离我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但我们不妨可以借助这种思维方式,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扩展我们的思路;将能够触动我们的场景归纳起来,然后抽象出其具体内核,并且通过这些特征反推生物学上的原因;其实这一套理论就算放在传播学也很有效果,群众会被哪一类舆论牵着鼻子跑,在什么信息的引导下群众会丧失主观判断,这些都是可以归纳出来的。

举几个例子吧,就当做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创作者有所启发:比如最近大热的《信条》,其中有个情感触点就是gal穿越游戏中常用的,尼尔死在了过去,这乍一听觉得十分魔幻,但当你了解了整个故事,就会发现这件事神圣到充满宗教意味(甚至有些不是穿越题材的作品,正传讲某个人挂了之后的故事,然后前传讲他还活着怎么死的故事,也很震撼人心,比如星战的侠盗一号)|又比如爱情题材的,两个人最初是在一起的,然后因为某件事突然分开,接着再次重逢……然后就是什么天降系pk幼驯染……再比如纪实类题材,这种情感的触动就更加内敛,比如某些人经历了某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战争、瘟疫、等等能引发ptsd的天灾人祸),然后回归正常的生活之后的点滴(京紫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所以当你深入了解这些剧情的设计结构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作品的题材和选题都是有套路的,而这些套路都集中在引发观众群体情感共鸣上;但是这些题材如果烂大街那么受众就审美疲劳了,比如最近那个麻子的新作「成神之日」,像我这这种不怕死的人特意去内部打探了一下消息,尼玛套路和ATRI如出一辙……还不如直接把ATRI漫改算了……所以如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步,就需要相对程序化的思维来解决了。

比如你要写一个幸福的故事,如果按照以往王子消灭巨龙和公主在一起的烂俗套路来写,很多人都会觉得,尼玛,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啊!其实现在都不乏这样的吐槽,两个人谈着谈着恋爱,嘿,一旦表白故事就结束了,我搁着看个寂寞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深入分析:让我们产生幸福的那个触动的「点」是什么?是「当我们都没有获得爱情的时候,看到别人走到一起,不自觉把自己也代入」的幻想;说得好!幻想和想象也是能够触动人类的一大媒介,试想,当你开始写一个悲剧主题,身患重疾的妹妹要和哥哥告别了,这个时候怎么写才能让拱坝老哥暴毙(那就是通过想象:如果她还能活着,未来两个人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然后事无巨细地把那种想象的场景描绘出来(详细描写可参见《生命の备件》),最后离去的那一方面带微笑在想象中离去……

所以抓住情感的「点」,你可以衍生出很多很多的情节和方式来表达,既可以用来写悲剧,也可以用来写正剧。人类渴望被人重视和关注,那么正剧里可以写一个从被抛弃无人问津到充满关怀的和爱的世界;反之可以写回忆当年充满关爱的环境(参考叙利亚反战短片,相信很多人在小女孩经历战乱一年后吹灭凹凸不平的不锈钢碗上随风摇曳的蜡烛的那一瞬间直接心态爆炸,恨不得直接上街呐喊BLM……)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通过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来抓住具备感情普适性的「点」,接着借由这个点来发散,与实际故事情节相组合,其中组合过程可以通过AI完成,而且AI也可以被利用来发掘更多的「点」;当机器能力跟不上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模仿机器语义网络搜索的方式来「人力发散搜索」。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人生有無限的精彩,人生沒有盡頭。一個人只要足夠的愛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就算是真正的活著。